京ICP備2022018928號-30 投訴舉報:315 541 185@qq.com
新京報訊(記者曹晶瑞)又到了候鳥遷徙季,近日,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鳥類食源地迎來大批綠頭鴨,還有少量針尾鴨和斑嘴鴨在一起覓食。這是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鳥類食源地首次監測到大批綠頭鴨。
(資料圖片)
野鴨湖首次監測到大批綠頭鴨。方春 攝
綠頭鴨屬游禽,大型鴨類,通常棲息于淡水湖畔, 或成群活動于江河、湖泊、水庫等水域,不善潛水。
“冬季氣溫驟降,大部分湖面結冰,導致綠頭鴨無法覓食,但是我們的鳥類食源地能為它們提供食物來源。”延慶區自然保護地管理處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綠頭鴨來到野鴨湖覓食。方春 攝
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路線上的重要中轉站,每到遷徙季,延慶都會吸引大量候鳥來為長途遷徙補充能量。
為保護候鳥安全越冬,完善食物鏈結構,維護區域生態平衡,2020年起,延慶區自然保護管理處開始在野鴨湖濕地內試驗種植玉米、大豆等專門供鳥類、獸類等動物取食的農作物。同時,減少人工干預,最大程度保留農田的自然狀態。這片農作物田也因此被命名為“食源地”,成為野鴨湖專門為越冬候鳥打造的“食堂”。
大批鳥類來野鴨湖覓食。方春 攝
從2020年至今,鳥糧田已經連續種了三年,規模從最初約310畝擴大到了現在的516畝,種植食源植物共6種,包括玉米、高粱、黃豆、谷子、向日葵、油葵,呈多塊分布在湖區周圍。
經監測發現,自從2020年保護區種植鳥類“食源地”以來,每年冬季來野鴨湖越冬的鳥類數量和種類明顯增加,越冬遷徙高峰期單日監測各種鳥類數量更是達上萬只,充足的食物為野生鳥類越冬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往年食源地監測到灰鶴、豆雁最多,今年由于鳥類食源地食物豐富,不僅有大群的灰鶴和豆雁棲息于此,還吸引了附近水域的大批綠頭鴨前來覓食。
今年2月初,延慶野鴨湖濕地成功入選新一批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也是全市第一個國際重要濕地。作為特大型城市中稀缺的自然資源,野鴨湖濕地發揮著涵養水源、調蓄雨洪、降解污染等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水文功能、生態作用及保護價值,對于首都生態文明建設、發揮首都生態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意義。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