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備2022018928號-30 投訴舉報:315 541 185@qq.com
武漢 視覺中國 資料圖
2023年新春第一會,武漢亮出科技創新的“雄心”。
(相關資料圖)
1月29日,武漢召開全市科技創新大會暨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推進會。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郭元強在會上指出,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舉全市之力推進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打造創新涌動的新時代英雄城市。
會上,《2023年武漢市科技創新工作要點》(以下簡稱《工作要點》)正式發布,共涉及四個方面、九大任務,對武漢今年的科技創新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指明了方向。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會后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武漢將出臺一系列加快創新發展的資金支持類和改革類政策措施,從平臺、人才、資金等多方面推動創新發展,當好扎實推進科創中心建設的排頭兵。
其中,武漢今年將以“揭榜掛帥”的方式實施10個科技重大專項,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單個項目最高支持3000萬元。此外,武漢近期將重點實施武漢英才計劃和吸引集聚博士后人才等政策,為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提供人才支撐。
《武漢市科技創新工作要點》發布
2023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1月29日,武漢市召開全市科技創新大會暨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推進會(以下簡稱“推進會”)。
《長江日報》在當天發布題為《新春第一會,武漢傳遞強烈信號》的文章,提到武漢“新春第一會”,傳遞出武漢大抓科技創新的強烈信號,這一選擇的背后,是武漢對自身最大優勢的深切認識。
近年來,武漢的主導產業由鋼鐵、石化,加快向光電子信息、汽車等支柱產業轉變,光谷、車谷已然形成,“創新涌動”的高新技術成為重要推進器,一項項自主研發的硬核科技在武漢涌現。
2022年,武漢正式獲批成為全國第5個科技創新中心,成為繼北京、上海、粵港澳國際科創中心和成渝區域科創中心之后,國家在區域創新上又一個重大戰略布局。
武漢以此為抓手,制定出臺了“1+N”政策體系,謀劃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其中,東湖科學城建設全面推進,1家國家實驗室、8家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5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7家湖北實驗室實現實體化運行。全市新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8家、增幅全國第一,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1.2萬家。
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郭元強在2023年1月29日的推進會上提到,2022年以來,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夯基壘臺、開局良好,科技創新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持續增強。
他還提出,要扎實推動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新進展、新成效,以科技創新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
推進會上,《2023年武漢市科技創新工作要點》正式發布。這份《要點》緊扣“國家所需、武漢所能”,聚焦“科創中心建設成勢見效”“科技創新工程深入實施”“產業創新能力持續增強”“科技創新生態加快優化”四大目標,圍繞“加快推進科創中心建設”“加快培育戰略科技力量”等九個方面列出22條具體任務,包括建設10家以上全國重點實驗室,打造10大技術(產業、制造業)創新中心,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3000家等。
“揭榜掛帥”實施10個科技重大專項
面對新征程,承擔著建設國家級科技創新中心使命的武漢,今年該如何發力,推動科創中心建設成勢見效?
在推進會之后,武漢又緊跟著召開新聞發布會,全面具體地介紹了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系列新舉措。
武漢市科技局局長盛繼亮表示,武漢“揭榜掛帥”的方式實施10個科技重大專項,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單個項目最高支持3000萬元。通過“揭榜”,由科技企業和高校院所組成的創新聯合體“掛帥”出征,推動生產線上搞科研、實驗室里謀轉化。
擬攻關的領域已經初步確定為:新型顯示、特種光纖、航天動力系統、5G+工業互聯網、工業軟件、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動物疫苗、生物工程、碳中和等十個方面,這些領域涵蓋了全市要突破性發展的光電子信息、汽車、大健康和生物技術、綠色低碳、數字經濟等重點產業。
此外,盛繼亮介紹,武漢今年還將系統推進中試平臺建設,打造支撐中部、輻射全國的中試服務及概念驗證高地。按照“備案一批促開放、培育一批提功能、新建一批強支撐、認定一批優服務”的總體思路,加快推進以中試平臺為主的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體系化建設。今年計劃新增備案50個、提升功能20個、重點新建10個市級中試平臺,培育認定10個科技成果轉化中心。
科技人才最高可獲100萬資助金
人才是創新發展的核心和關鍵。此次新聞發布會上,武漢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才工作局局長姜鐵兵表示,2023年將重點實施武漢英才計劃和吸引集聚博士后人才等政策,為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據姜鐵兵介紹,武漢英才計劃是經中組部人才工作局批復同意的武漢市級人才計劃,2023年繼續支持來自海內外的戰略科技人才、產業領軍人才、優秀青年人才和行業領域名家名師名匠。一經認定后,分別給予相關人才100萬元、50萬元、20萬元、6萬元資助資金;對武漢市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科創平臺建設有重要引領帶動作用的頂尖人才(團隊),可采取“一事一議”方式提供綜合支持。同時,武漢堅持向用人主體授權,賦予在漢重點高校院所、實驗室和符合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重點用人單位武漢英才舉薦權,重點用人單位可常態化舉薦人才,按程序認定后享受相應政策支持。
姜鐵兵表示,武漢近期已出臺支持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吸引集聚博士后人才的若干政策措施。在生活待遇方面,對符合條件的博士后流動站全職在站博士后人才,用人單位新引進的出站博士后人才,給予相關補貼。在發展支持方面,創新團隊引進出站博士后人才,可申請使用高層次人才專項事業編制;出站博士后人才可直接申報副高級職稱,業績特別突出的可推薦破格申報正高級職稱;博士后人才在漢創辦科技型企業,根據帶動就業情況,可給予專項資助。在服務保障方面,出站博士后人才可享受人才租賃房租金減免及相關購房便利;配偶隨遷來漢的,可根據實際安置或推薦工作,暫時無法解決的可以發放生活補貼等等。
作為科教大市,武漢目前有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等院校92所,有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等中央在漢科研機構38家,擁有兩院院士約80人,有著優秀的科創人才資源。
郭元強在推進會上強調,要著力在全社會營造大膽創新、勇于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
他具體要求,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創新思維,用足用好改革“關鍵一招”,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大力培育創新文化,不斷激發科技人員創新活力,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積極為青年人創新創業提供條件,讓他們在武漢安心工作生活、施展才華、成就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