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備2022018928號-30 投訴舉報:315 541 185@qq.com
在新疆吐魯番市西郊13公里處,有一座島形臺地,上方有一座古城,河水分流繞城下,被稱為“交河城”。1961年3月4日,這里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22日,作為“絲綢之路”中的一處遺址點,交河故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申威隆:90后“陜西文博一哥”
(資料圖片)
2023年7月11日下午,參觀完吐魯番博物館,我來到交河故城遺址。乘坐電瓶車,進入景區后,沿著古城下方的河道行駛一圈兒,才來到南門遺址旁邊的停靠服務區。
正值一天最熱的時候,我沒打遮陽傘,沒做任何防曬,走遍交河故城。進入南門以后,沿著中央大道,穿過官署區,來到觀景臺。站在這里,向北望去,殘垣斷壁,巷道縱橫,感覺跟迷宮一樣。隨后,按照逆時針方向,走進北邊遺址區,依次經過東門、民居、東北寺院、塔林、大佛寺、中央大塔、南部佛寺等重要遺跡。
申威隆:90后“陜西文博一哥”
在交河故城內,有一條貫穿南北的中央大道,把整個城市分為不對稱的東、西兩部分,兩側建筑多是長方形院落,院落大門開向著所臨的街巷。中央大道南段曲折,北段筆直寬闊,直達北端寺院。中央大道東區南部為大型民居區,北部為小型居民區,中部為官署區;中央大道西區除大量民居外,還分布有許多手工作坊。
這里的大部分建筑物都采用“減地留墻”的方法,從臺地表面,向下挖出來。然后,利用簡單加工的原狀土為材料,修建寺院、官署、城門、民舍的墻體。施工簡單,節約資源,適應干旱半干旱生態環境,被稱為“生土建筑”。
中央大道南段
中央大道北段
1.南門遺址
南門位于交河故城南端的崖壁上,豎立著寫有“交河故城”的世界遺產標志牌,乃進入故城的必經之路,成為故城的標志性景觀。這里現存闕口寬6.8米,門道長11米,墻壁高14米。在兩側的墻壁上,有六處壁龕遺跡,門后方還有防御擋壁,內有院落、墻體和臺基等。
2.大型院落
在交河故城南端,有一處大型院落區,總面積約4.9公頃。這里分布著許多院落,包括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向地下挖深達到5米左右,殘存著大量保存較好的院墻、隔墻、壁龕、窯洞等建筑遺跡。
3.官署遺址
在交河故城中部,中央大道的東側,為城內的官署區,面積大約兩公頃。在官署區內部,還有官廟性質的寺院區、官吏住宅區、官署辦公區和附屬建筑區等,多種建筑技法營造,并且多個時期沿用。
4.次干道
在中央大道以東,南起南門內大道,通往東門遺址的方向,有一條跟中央大道平行的小路。這條次干道寬度約2.5米,為貫穿全城的第二條道路,從南向北穿過官署區、倉儲區、居住區、寺院區等。
5.東門遺址
東門位于交河故城東側中部的崖壁上,包括登城坡道、外城門、甕城、內城門等。外城門高出底部約6米,門道寬5米,長約15米,兩側殘存有側壁、門額方孔、角樓哨所等。甕城為圓形凹地,內城門道寬9米,周圍遺存水井、石坑、房屋、陶片等。
6.民居遺址
在東門內的北側,為一大片居民區,到處都是殘破的院落。其中,2號居民點是一座長方形院落,坐東朝西,南北長28米,東西寬15米。西部為前庭,東部為房屋,兩側院墻排列,中部通道相連,內部殘存有佛壇、水井、窖藏等遺跡。
7.東北佛寺
在交河故城東北邊的空地上,次干道的北端矗立著一座佛寺。寺院坐北朝南,為前殿后院式,由門前雙塔柱、入寺通道、主殿院落和別院組成。主殿位于院落入口處,正中開門,面闊10米,進深17米。主殿中央建有塔柱,東側為廊道,西側為房屋;在主殿的后方,開有一條門道,通向后部庭院。
8.塔林遺址
在東北佛寺北側,有一片密集的塔林,由101座大小不同的佛塔組成。這里分成四區,每區有25座小塔,中央矗立著一座金剛寶座式大塔,現存部分塔基、塔身和月臺。周圍原本有墻,南墻中間開門,東西長約85米,南北長約88米。
9.大佛寺遺址
在交河故城西北側,中央大道的最北端,有一座城內面積最大的佛寺。寺院平面呈長方形,面積達5192平方米,由寺門、鐘樓、鼓樓、僧房、大殿、水井等組成,坐北朝南,結構完整。在后殿的中央,殘存方形塔柱,四面龕內的佛像依稀可辨,東西兩側是高深外墻的僧房。
10.中央大塔
在大佛寺正門外側,有一座城內規模最大的塔,矗立于寺院區的中央位置。此塔坐北朝南,為方形中空式,邊長約14米,高度約9米。目前,現存塔基、塔身和月臺,塔室面闊8米,進深5米,南向開門。
11.南部佛寺
在中央大道中段南端,與北端的中央大塔相對,有一座洞室式樣的佛寺。它的外觀呈正方形覆斗頂生土臺,邊長約20米,高度約7米。北壁正中間是主洞,兩側開側室,東側1座,西側2座。其他三壁上,開小型洞窟,現存有7座。
下午4點整,我從南門進入交河故城,經過大約五十分鐘,參觀完重要的遺跡。烈。日炎炎,走馬觀花,看不見幾個人影兒,找不到幾處遮陽的地方。獨自快步奔走在故城內,經過廢棄的民居旁邊,置身于古老的佛寺中,很有西域探險的感覺。
舊石器時代晚期,交河故城所在的臺地就有人類活動的蹤跡。距今2300年左右,車師人在這里建造城市。漢代,在這里設戊己校尉,開始進行屯田活動。十六國至北朝時期,交河城奠基于麹氏高昌國時期,現存的規模和布局形成于唐代。
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先后有車師人、漢人、匈奴人、鮮卑人、粟特人、突厥人、吐蕃人、回鶻人、蒙古人等民族在這里生活。14世紀,隨著陸上“絲綢之路”的衰落,交河城廢棄后,再也無人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