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備2022018928號-30 投訴舉報:315 541 185@qq.com
連日來,日本政府執意強行推進福島核污染水排海的行為,遭到包括周邊鄰國、太平洋島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盡管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一再堅稱自己的方案是安全的,但面對國際社會提出的一個個疑問,卻給不出正面的答復。
(相關資料圖)
△《韓國時報》報道:韓國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質疑國際原子能機構關于日本排海計劃報告的可信度。從當地時間6日19時開始,約120名共同民主黨議員在國會進行了長達17個小時的“緊急行動”,譴責日本將福島核污染水排放入海,并敦促政府表明反對排海的立場。
北京師范大學國家安全與應急管理學院研究員余雯在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環球資訊廣播采訪時指出,截至目前,日方不但無法證明核污染水凈化裝置的長期有效性和可靠性,甚至不能證明核污染水數據的真實準確性:
·根據日方公布的數據,在經過處理的核污染水里,70%的樣品中,絕大部分的放射性核素濃度仍然超過日本法律允許排放的濃度限制,而且凈化裝置無法去除氚和碳14這兩種核素。
·在日本聲稱凈化裝置可以去除的核素當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放射性核素,在被處理后的濃度波動范圍也非常大。日方凈化裝置的穩定性值得懷疑。
·按照日方的說法,其排海計劃長達40年,而凈化裝置能否在幾十年中一直有效穩定地運行,還有待檢驗。
·日本媒體曾報道過,一位日本專家一只手拿著核污染水樣品,另一只手拿著一臺小型的儀器,拿著儀器靠近這瓶水,然后鏡頭拍到儀器上的讀數是0,以此來說明水沒有污染。但是稍微對核技術有一些了解的人都知道,那個儀器是用來測伽馬射線輻射的,而核污染水中放射性物質氚釋放的是貝塔射線,用這種儀器肯定測不出來。這好比用尺子去稱蘋果有多重。因此,日方公布的數據的真實性也值得懷疑。
余雯進一步指出,日方也無法證明核污染水排海對海洋環境和人類健康安全無害:
·核污染水中含有60多種放射性核素,即使經過處理,濃度也遠遠高于環境背景值水平。這100多萬噸核污染水直接排入太平洋,肯定會對海洋環境造成污染。
·2011年福島核事故發生之后,國際機構對福島污染物在海洋中的擴散與遷移展開了長期的、大范圍的跟蹤監測。研究結果顯示,這些污染物已經遍布整個太平洋,甚至在遙遠的北極也發現了污染物的蹤跡。由此可以預見核污染水排放后的影響范圍會相當大。
·在此前的研究中,我們發現放射性核素會在海洋生物的體內積累,并通過食物鏈進一步放大,會給海洋的生態系統健康和人類健康帶來威脅。
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教授、黃渤海研究院院長張晏瑲在接受環球資訊廣播采訪時強調,國際原子能機構是在國際層面專門為核安全防護設立的機構,它的標準是根據核能發電廠在正常運作時排放的核廢水所設立的,而福島核污染水產生的原因,與正常核電廠產生的廢水性質完全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福島核污染水是核電廠爆炸后產生的污染水,而且這些污染水經過了核反應堆的核心部分。
·核污染水跟核廢水是兩碼事。現在國際原子能機構所用的標準是核廢水的標準,是核能發電廠正常運作當中產生的廢水,標準不一樣。
·國際原子能機構此次出具的報告并沒有全面覆蓋日本的1000多個儲水罐,無法全面代表日本核污染水是否安全,是否對人體不會造成任何傷害。
張晏瑲認為,日本強推核污染水排海,既不道德,更嚴重違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
·從道義責任上看,這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日本自己產生的核污染水,卻要全世界承擔。而海水是流動的,日本把污染水排入大海,幾年之后,這些污染水還會回到日本本土。
·從法律責任上看,日本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締約國,有義務采取造成污染最小的方式來排放核污染水。但是這些方法都比排海成本要高,因此日本選擇了最便宜、最方便的方式,這嚴重違反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
素材來源丨環球資訊廣播《直播世界》
總臺記者丨陳濛
編輯丨印梅梅 楊楠
簽審丨江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