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備2022018928號-30 投訴舉報:315 541 185@qq.com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記者柏麗娟徐春暉)7月,黑嘴鷗產卵孵化期接近尾聲。鹽城東臺條子泥1萬畝潮位棲息地里,近萬只黑嘴鷗幼雛正陸續離開鳥巢,再過不久,它們將長出完整翅羽,跟隨親鳥南下越冬。
黑嘴鷗因嘴色為黑而得名,其夏羽頭頸為黑,冬羽頭頸為白,常被稱作“鳥中紳士”。該鳥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球易危物種,全球種群數量約為22000只。
到了繁殖期,黑嘴鷗通常營巢于開闊的沿海灘涂地帶,特別是生長有堿蓬等低矮鹽堿植物且不受潮水影響的無水鹽堿地上,或河口泥質灘涂。條子泥濕地,這片長江黃河挾帶泥沙入海后形成的巨型沙洲,也因此成了它們最佳繁殖與棲息地帶之一。根據北京林業大學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的監測,條子泥濕地黑嘴鷗的數量正逐年遞增,2021年記錄到近5000只,2022年記錄到近6000只。
“3月開始,數千只黑嘴鷗會陸續到達鹽城,開始求偶筑巢。”每每此時,鹽城市觀鳥協會副會長李東明會將鏡頭對準茂密的植被區,尋找成雙入對的“愛侶”。1萬畝潮位棲息地里望不到邊際的堿蓬草正在發芽,不僅成了黑嘴鷗的庇護所,也為“熱戀”中的它們提供了天然筑巢材料。“幼雛孵化期大概是20余天,‘爸爸媽媽’會輪流換崗孵化,雛鳥出生后一個小時左右,就能慢慢走路了。”
待黑嘴鷗幼雛漸漸適應環境,親鳥便引著它們在巢穴附近的淺水區梳理羽毛、練習飛行。幼雛羽翼逐漸豐盈后,它們會飛往更廣闊的外灘涂,作好南下準備。
“今年春節后,我們根據鳥類專家的建議,在黑嘴鷗原有繁殖地的基礎上又新增了1500畝紅蒿地,目前繁殖地總面積已達到3000畝。”東臺沿海濕地旅游度假經濟區條子泥濕地服務中心主任姜文魁介紹,“最初這片擴增區域也有黑嘴鷗筑巢,但條件較差、數量較少,通過水系改造、清除雜草等微生境打造工作,現在環境越來越好,吸引了很多黑嘴鷗前來繁殖。每天濕地管理員還會進行24小時不間斷巡查,隨時關注黑嘴鷗的動態。”
條子泥濕地是候鳥的天堂,也是麋鹿的樂園。隨著麋鹿逐年增多,每到黑嘴鷗繁殖期,有時會發生麋鹿踩踏鳥蛋和鳥巢的情況。為了鳥獸和諧共生,今年3月份起,條子泥還在繁殖地周邊進行了生態圍網,等過了繁殖期,將對圍擋陸續進行拆除。
2022年1月,條子泥在“720高地”南面的方塘河入海口處進行互花米草治理試驗,面積達1080畝。“我們將肆意生長的互花米草清除后,又進行了水系改造、鹽蒿播種,一年半以來,試驗區的鹽蒿長勢良好,不少黑嘴鷗也自發前往這里筑巢。”姜文魁表示,未來保護區也計劃將這里打造成黑嘴鷗的第二繁殖地。
文中照片均為李東明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