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備2022018928號-30 投訴舉報:315 541 185@qq.com
沙丘地變“聚寶盆”
——臨澤縣防沙治沙工作紀實
(資料圖)
記者陳海王將李祿軍
天剛亮,臨澤縣板橋鎮友好村八社村民溫君杰和女兒就到園子里摘杏子,一會兒工夫父女倆就摘了幾大箱。一個個又紅又大的杏子堆成彩色的“小山包”,靜待客戶拉走。“2畝地、240多棵樹,有珍珠小油杏、敦煌李廣杏、桃子、李子、核桃。最近摘的是早熟品種豐園紅杏,果大、水分足、口感甜、顏色好,一棵樹能摘10公斤左右,一公斤賣20元。”溫君杰取下草帽,用袖子擦擦額頭的汗,看著一縷縷陽光透過林子映照在果樹上,老人露出燦爛的笑臉。
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南緣的臨澤縣,境內沙漠、戈壁面積占三分之二以上,生態環境極其脆弱。“風起沙石揚,埋地又壓房”,曾是當地群眾深受沙塵侵襲的真實寫照。“原來北部是一望無際的荒漠,種啥都不行。近年來,全縣干部群眾開展一輪又一輪大規模防沙治沙和造林綠化,如今我們的果子掛滿枝頭,沙地成了‘聚寶盆’,生活越來越有盼頭。”溫君杰對比今昔,意猶未盡。
生態環境的變化來自持之以恒地防沙治沙。多年來,該縣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按照“南護水源、中建綠洲、北治風沙”的生態綜合治理方針,大力實施“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日元貸款風沙治理、生態公益林保護、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國土綠化、山水林田湖生態治理等重點林業生態工程項目,以南、北、中三條風沙線治理為重點,喬、灌、草搭配,帶、片、網合理布局,造、管、封三管齊下,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荒漠化防治取得顯著成效。全縣營造防風固沙林27.1萬畝,綠洲外圍基干防護林林帶187千米,封育荒漠植被47.52萬畝,基本形成內有農田防護林網,中有防風固沙林帶,外有天然植被封育區的綠洲生態防護林體系,綠洲向沙漠推進16公里,風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我們在荒漠化防治實踐中,積極探索總結沙區治理方式方法,采取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重點防治與區域防治相結合,‘造、固、封’相結合的治沙造林模式,創新造林方法,改造治沙工具,不斷總結梭梭、紅柳等灌木固沙造林經驗,大力推廣水鉆造林、根區注水造林、凹凸棒石保水劑應用等沙區造林先進技術,有效降低了造林成本,提高了造林質量和治理成效。”十多年來一直奮戰在北部荒漠區防沙治沙的臨澤治沙試驗站站長楊向剛,把沙窩里栽的每一株幼苗都當作心頭寶貝,每天都要親自巡護照管。
項目是防沙治沙的重要支撐。今年3月,我市積極爭取到巴丹吉林沙漠綠色長城防治荒漠化植樹項目在臨澤北部防沙帶實施,這是繼2022年“百萬森林計劃——沙漠鎖邊林”(甘肅張掖項目區)造林項目之后,又一次國際合作項目。這兩個項目均為中國綠化基金會與韓中文化青少年協會合作開展的防沙造林項目,項目計劃實施8至10年,總投資2000萬元左右。治沙項目實施中嚴格落實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合同管理制“四制”規定,工程設計、建設、監理等均按國家規定進行公開招標,對項目實施全過程跟蹤監理,嚴把質量關,嚴格資金管理,確保治沙工程建設質量。
同時,堅持誰治理、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推廣拍賣、租賃、承包、轉讓、股份合作等治沙模式,讓更多群眾、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到防沙治沙用沙中,成為治沙的主力軍,涌現出蔥蓉林場、綠盈林場、明昌公司等社會資本治沙典型。“曾經的蓼泉南沙窩寸草不生,風吹沙起,每年夏季,人站在太陽底下曬得皮都疼。”綠盈林場場長王延福是一位熱衷于治沙的個體實踐者,在經歷了早期沙窩里植樹的艱辛和不易后,他的7000畝梭梭、4500畝肉蓯蓉、1800畝沙棗林終于“活下來”,成了蓼泉南沙窩的“綠帶”,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也逐漸有了經濟效益。“隨著生態環境的轉變,如今種樹也容易成活了,在七八年前,像文冠果這類樹在這兒根本栽不活。”王延福試種的文冠果今年大量掛果,雞蛋大的綠果掛滿樹枝,收獲驚喜。
隨著沙地綜合治理力度的不斷加大,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催生了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生態旅游業,荒漠化防治走上了綜合治理利用與創新開發的新路子,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互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據統計,至2022年底,全縣已有各類治沙及沙產業經營主體58家,經營面積12.42萬畝,經營范圍涉及治沙造林、林果業、養殖業、草畜產業、種植業、設施栽培、中藥材、農產品加工等多個領域,年實現沙產業產值3.6億元。涌現出虹橋酒莊、三二村葡萄基地、銀先綠色示范園、板橋葡萄長廊、蓯蓉林場等一批以民營企業或民營投資主體為代表的具有一定規模的沙產業試驗示范基地,取得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我們已建成5000畝釀酒葡萄、2000畝紅棗、1000畝雜果,不僅筑起了綠色屏障,也形成了葡萄種植、葡萄酒加工銷售、文旅休閑相結合的三產融合產業鏈,實現生態經濟效益‘雙贏’。”紅橋莊園負責人賈進信心滿滿。紅橋莊園的成功運營,與周邊峽谷奇觀、黑河弱水、遇仙橋采摘園、羊臺山、香古寺、壕洼沙海等旅游資源串點成線,有效帶動周邊農戶增收致富,助推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在紅橋莊園帶動下,板橋鎮建起占地面積5000畝的葡萄產業園,建設設施拱棚400座,配套完善2.5萬立方米蓄水池、高低壓線路、產業園道路等基礎設施,成為集采摘、觀光、旅游、休閑、科研、生產為一體的“沙生產業園”。“今年5月,我們在葡萄產業園新建了葡萄歡樂谷,推出沙漠娛樂體驗、葡萄藤下手工坊、特色美食、自助燒烤等,采摘園除了桃、杏、李、葡萄,還有蓮霧、芭樂、釋迦果等熱帶水果。”板橋鎮友好村黨支部書記、主任陳學森表示,以沙治沙實現企業發展、產業壯大、集體增收、農戶致富多方共贏,板橋鎮也成為“河西走廊葡萄風情小鎮”,全鎮葡萄種植面積達1.5萬畝,葡萄產業總產值達2億元。
夏日,綠茵茵的葡萄藤上,一串串葡萄已經“坐果”,葵花籽大小的果子猶如一串串“綠珍珠”掛滿枝頭,孕育希望。葡萄園里,五彩斑斕的風箏迎風轉動,孩子們有的在沙坡滑沙,有的在葡萄藤下玩沙子、捏泥巴,有的盡情享受美食,有的體驗“網紅榨汁機”帶來的快樂……
誰也沒想到,有一天,沙丘地能變成了“聚寶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