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備2022018928號-30 投訴舉報:315 541 185@qq.com
作為一直將深入推進零售業務轉型升級作為工作重中之重的平安銀行,近期面臨“頭疼”的事情并不少。
近日,平安銀行上海分行和沈陽分行在不足半個月內接連因內控管理問題,而被相關監管部門處以高額罰款,同時多名負責人也分別被警告處罰。其中,平安銀行沈陽分行在2023年上半年已有3次處罰記錄。
(資料圖片)
除了屢接罰單外,更讓平安銀行雪上加霜的是其披露的2023年一季度業績也在發生不少的變化。
總的來看,雖然凈利潤有所增長,但其營收已經連續兩個季度呈現下滑態勢。
那么,透過此次業績,平安銀行還有哪些財務指標值得深究?又有哪些新變化正在醞釀呢?
一、營收罕見下行,提升內控勢在必行最新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一季度,平安銀行罕見出現了“增利不增收”的現象,實現營業收入450.98億元,同比下降2.4%;實現凈利潤146.02億元,同比增長 13.6%。貝多財經注意到,這是自2014年以來平安銀行首次出現一季度營收下滑。
而拉長整個年份周期來看,平安銀行最近幾年營收增長異常乏力。2018年-2022年期間,其實現營收分別為1167.16億元、1379.58億元、1535.42億元、1693.83億元和1798.95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0.33%、18.20%、11.30%、10.32%、6.21%。
對于2023年第一季度的營業收入罕見下滑的原因,平安銀行在一季報中表示,主要是持續讓利實體經濟、凈息差有所下降,以及債券和外匯市場波動等因素影響。
事實上,自2023年開年至今,銀行業資產及盈利端受去年貸款降息重定價及利率下行的持續影響下,不少銀行都出現了與平安銀行相同的增利不增收的尷尬境地。
拆分營收結構來看,2023年一季度,平安銀行僅利息凈收入實現微量增長,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匯兌收益等指標均出現下滑。
受此影響,今年一季度平安銀行盈利能力稍顯不足,其凈利差、凈息差指標也都出現了下滑,實現凈利差2.57%;凈息差2.63%,分別較2022年同期下降19個基點和17個基點。
由此可以了解的是,各銀行需要提高內控管理能力,才是可持續經營的重要路徑。
但在此底層邏輯下,對于內控問題頻發,想要快速扭轉營收下滑趨勢的平安銀行而言,突圍之路也會更加艱難。
但好在一季度平安銀行資產規模增長還算可觀。截至今年3月末,平安銀行資產總額達到5.46萬億元,較年初增長2.53%;總資產凈利率達0.27%。其中,發放貸款和墊款本金總額3.44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 3.3%。
二、個人貸款不良高企,資本充足率可圈可點
從不良率維度來看,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平安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05%,與上年末持平。
但細分來看,平安銀行個人與企業貸款不良率分化尤為明顯。其中,個人貸款不良率較上年末增加0.09個百分點至1.41%,而企業貸款不良率則較上年末降低了0.1個百分點至0.51%,為同業較低水平。
進一步拆分來看,平安銀行個人貸款不良率持續上行與當下重倉的三項個人貸款業務有很大關聯,這一點我們也能從財報數據中窺見一斑。
截至3月末,平安銀行新一貸、汽車金融貸款、信用卡應收賬款三項業務均不同程度出現了規模下行及不良高企的情況。三項業務對應的不良率分別為1.6%、1.53%和2.81%,分別較上年末升高0.32、0.27和0.13個百分點;余額分別較上年末下降4.9%、0.4%和3.0%。
不得不承認,在消費需求調整的同時,監管部門對汽車金融貸款、信用卡等消費金融業務嚴加監管,也倒逼銀行業轉型提速。而于個人貸款不良率居高不下的平安銀行而言,如何化解此項難題想必也是接下來所要思量的重中之重。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良率整體未能壓降之時,平安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三項指標卻均有所好轉,也體現出其承受違約資產風險的能力在變強。
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平安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分別為8.91%、10.66%、13.26%,分別較年初上升0.27、0.26、0.25個百分點。
三、內控問題頻吃大額罰單,投訴量居高不下銀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前提是要求各大機構具有防控金融風險,實現穩健經營的強大內生能力,這也成為行業內共識。前有硅谷銀行、簽名銀行破產倒閉,后有瑞信銀行被收購的案例為鑒,這對我國各大上市銀行守住內控管理“生命線”提出更高要求。
然而,平安銀行則因多次內控管理問題處以高額罰款而不斷出現在聚光燈下。
今年以來,平安銀行多家分行連收大額罰單。比如,平安銀行沈陽分行就曾接連多次被監管部門處罰,罰單金額合計超過370萬元,且有三次處罰記錄。
其中,2月13日,平安銀行沈陽分行因未按照規定履行客戶識別義務被罰款191萬元,同時,多位管理人員被罰款。5月5日,又因個人汽車消費貸款首付款虛假行為被處以50萬元罰款,多名負責人分別被警告。
而今年5月30日,遼寧銀保監局公布的行政處罰信息公開表顯示,平安銀行沈陽分行的主要違法違規事實是違規發放流動資金貸款、個人經營性貸款和個人消費揭貸款,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對其罰款130萬元,沒收違法所得8425.7元。
不止沈陽分行屢次被罰,4月27日,上海銀保監局針對平安銀行上海分行涉及的代理銷售業務及個人消費貸款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欺騙保險人、個人經營貸款資金違規用于購房四項違規行為,處以145萬元的罰款并責令改正,同時,相關負責人被給予警告并處罰款5萬元。
從這個角度來看,平安銀行在合法合規展業中存在的問題不小。但這也不是近年來其唯一因內控問題被推至風口浪尖,平安銀行激增的用戶投訴量也是懸在其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另據中國銀保監會發布最新銀行業消費投訴數據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平安銀行投訴量達4649件,而股份制商業銀行投訴量的中位數為2489件。平安銀行的投訴量占股份制商業銀行投訴總量的16%,位列各銀行投訴量首位。
事實上,這只是平安銀行合規問題的冰山一角,近幾年因虛假宣傳、欺詐貸款、泄露客戶隱私等違規事項被消費者投訴更是屢見不鮮。
比如,在黑貓投訴平臺檢索“平安銀行”關鍵詞,相關投訴量將近2萬條,以上所述投訴內容赫然其中,而且涉及的信用卡業務一系列違規行為更是投訴的“重災區”。
可見,這一系列罰款、投訴事件的背后,直指平安銀行合規問題。亦或是內控頑疾積壓已久,僅2022年至今,平安銀行就有3位員工被禁止從事銀行業工作終身,包括平安銀行南京分行高管何翔、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分行高管熊英濤以及王銀金。
總體來說,頻繁的金融違規以及業績下滑,顯然給近年來癡心于零售轉型狂奔下的平安銀行徒增了不少壓力。尤其是在化解掉不僅關系到自身能否長久穩定發展,更是促進業績迎來新增長基石的內部管控難題上,平安銀行顯然要做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