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備2022018928號-30 投訴舉報:315 541 185@qq.com
“采蓮船(呦呦)!唱四方(呀荷嗨)!今來貴地送吉祥(呀喂呦)……”吸收楚劇、黃梅戲精華的市級非遺采蓮船的唱腔婉轉悠揚。
【資料圖】
小鼓、梆鼓、大鑼、小鑼、鈸、馬鑼……省級非遺牌子鑼(黃州點子)的聲音,氣勢渾厚、深沉。
6月22日,東坡廟會·粽情黃岡歡樂端午·游園會之采蓮船巡游活動開演,黃州的民間雅調點亮了端午節。
100多位“非遺傳承人”送祝福
采蓮船表演隊、牌子鑼表演隊、腰鼓隊,10時許,100多人的表演隊伍從李四光紀念廣場巡游至居然之家。
采蓮船表演隊中扮演艄婆的劉靜扮花臉當丑角,看到路邊高興得蹦跳的小孩子,她連連邊用蒲扇做招攬客人狀,邊向他們拋媚眼。一路上,她手搖大蒲扇,扮作滑稽模樣趕艄,逗樂不少路人。
52歲的汪舜穿戴著大帽子、假胡子變身艄公,大手持竹篙在旁撐船并表演各種唱詞。“工作之余我參加了很多非遺表演活動。”汪舜介紹,他學采蓮船艄公表演近4年,為了這次巡演,他還自己創作了一首唱詞,向商家和市民致以美好祝福。
嗩吶一響,氛圍瞬間點燃!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牌子鑼代表性傳承人王資臘手持嗩吶,激情高亢地演奏。一首首短小、靈活的動聽曲子,在他與十幾名徒弟演繹下,響徹大街小巷。“很高興政府搭建了這樣的一個平臺,宣傳、傳承我們本土的文化。”王資臘介紹,牌子鑼是龍燈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清代中期流傳至今,其產生和發展與黃州的民情風俗和社會、地理環境密不可分。20世紀30年代,部分黃岡人為避戰難遷徙他鄉,牌子鑼也傳到外地。近年來,為了讓牌子鑼有持久的傳承力,他培養了七八批學員。
“這100多人都是黃州區文化館非遺文藝隊隊員。”黃州區文化館群文部主任王慶華介紹,區文化館非遺文藝隊成立7年,擁有隊員200余人,涵蓋了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美術、民間文學、曲藝和民俗等眾多類別。
接地氣的表演勾起游客回憶
“呦呦、呀荷嗨、呀喂呦、劃兒著。”居然之家表演區,來自鄂州的余先生將剛滿周歲的小外孫架坐在肩頭,邊唱邊舞起來,逗得小外孫笑聲不斷。
“小時候過年,總喜歡跟著村里的采蓮船一起去喝彩,每次都很開心。”快60歲的余先生介紹,通過媒體得知黃州有端午節系列活動,一早就帶著家人來趕熱鬧了。“原以為下雨了看不成,準備逛下居然之家回去,沒想到一出門就看到。”
“孩童時代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采蓮船了。”60歲的黃州居民徐祥三與老伴一邊看一邊聊起了兒時的記憶:“艄婆賣丑,艄公見風使舵,表演看不夠。往往是采蓮船的隊伍在鞭炮鑼鼓和人群的歡送聲中離開村子。當年我們這些伢總愛跟在隊伍后面,送了一程又一程,才戀戀不舍地帶著余興而歸。”
“我小時候就聽說過,但一直沒有現場看過這些表演。”“85后”的項艷燕看完黃州區文化館原創作品《五月端午送吉祥》后連連稱贊,“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還進行了創新,很好看也很耐看。”這個節目巧妙地將省級非遺保護名錄牌子鑼、五龍奉圣,以及采蓮船、宣紙烙畫、農民畫、剪紙等項目全部以非遺采蓮船唱和的形式集中展示出來。
(責編:汪澤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