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備2022018928號-30 投訴舉報:315 541 185@qq.com
Powered by 名律網(wǎng) Copyright ? 名律網(wǎng)版權所有
(資料圖片)
德國比利時飛地
作者|雄鷹
責編|Thomas
德國和比利時的國旗非常相似,都是由黑、紅、金三色組成。不同的是德國的顏色分布是橫著的,比利時是豎著的。
▲德國(左),比利時(右)國旗
同時,德國和比利時也是陸上鄰國,兩國國境線長達204公里。
其中,有80公里大致沿著鐵路線(已廢棄)分布。這樣以鐵路(芬邦鐵路)國境線的案例在全世界比較罕見。
▲德國、比利時的國境線(紅色),其中有一段將鐵路作為邊界
盡管兩國大致將鐵路作為邊界,但鐵路所有權歸比利時,而且鐵路并沒有完全成為兩國的國界線。更有意思的是,鐵路西側還有5個村莊屬于德國。
▲德國、比利時沿著鐵路(藍色)隔開的飛地
由于比利時擁有鐵路的歸屬權,因此德國在鐵路西側的土地被比利時切割成為了5個飛地,成為了全世界最不像飛地的“飛地”。
這里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奇怪的邊界。
▲德國、比利時被老鐵路(現(xiàn)已變成自行車道)隔開
那么,這條廢舊的鐵路為什么屬于比利時呢?比利時和德國大致沿著鐵路分布的國境線以飛地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一、德國修建的鐵路
芬邦鐵路從1889年修建通車,途徑德國、比利時和盧森堡。但從1889年到1919年,該鐵路的所有權屬于德國,而且鐵路并不經(jīng)過比利時的領土。
▲芬邦鐵路(紅色線)
比利時及所在的低地地區(qū)(又稱尼德蘭地區(qū)),歷史上一直是文化和宗教爭奪的重點。
其中,尼德蘭地區(qū)南部的比利時,地處英、法、德、荷這幾個傳統(tǒng)歐洲大國的交匯處,被稱為西歐的“十字路口”。
▲尼德蘭地區(qū),被宗教(紅色線)分離
歷史上,由于尼德蘭的北部和東部靠近神圣羅馬帝國(德意志),受日耳曼文化影響較深,說日耳曼語系的荷蘭語、德語。而尼德蘭的南部受法蘭西影響較深,說法語。
▲荷蘭語、法語在尼德蘭南部(比利時)交匯
在歷史上,尼德蘭地區(qū)曾經(jīng)屬于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1503年-1581年),即西屬尼德蘭。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占據(jù)尼德蘭
由于歐洲經(jīng)歷了宗教改革,尼德蘭北方(荷蘭)轉向信仰新教,成為了新教的一員。但尼德蘭南方,包括比利時、盧森堡在內,依然是天主教的一員。
尼德蘭南北方的宗教差異,為地區(qū)分裂埋下伏筆。
▲宗教改革后,尼德蘭兩個教派分離
1566年,尼德蘭北方由于和西班牙統(tǒng)治者的宗教信仰不一致(西班牙信仰天主教),因此爆發(fā)了反對西班牙的起義。
1581年,尼德蘭北方脫離西班牙獨立,成立了荷蘭。
尼德蘭南方繼續(xù)被西班牙、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法國多國輪番統(tǒng)治。尼德蘭的南北方開始了長期的分裂狀態(tài)。
▲尼德蘭南北分離,北方地區(qū)(新教為主)成立荷蘭
在當時,尼德蘭南方和德意志地區(qū)主要以語言為分界線。說德語的屬于德意志,說荷蘭語、法語的部分屬于尼德蘭南方。
1815年,法國拿破侖戰(zhàn)爭后,尼德蘭南方(比利時)被重新劃入尼德蘭北方(荷蘭),而尼德蘭南方的盧森堡則成為半獨立的大公國,其大公由荷蘭(北方)國王擔任,盧森堡與荷蘭組成了共主邦聯(lián)。
▲普魯士(德意志)和尼德蘭的邊界
條約規(guī)定,若奧蘭治·拿騷家族(荷蘭王室)繼承盧森堡大公地位,需遵守“半薩利克法”,只有家族內所有男性后裔絕嗣的情況下,才能由女性繼承盧森堡的領土。
荷蘭王位繼承不受半薩利克法的限制,這為日后盧森堡大公國的獨立提供契機。盧森堡長期以來名義上屬于荷蘭,實際上已經(jīng)半獨立的狀態(tài)。
此時,德意志地區(qū)依然保持四分五裂的狀態(tài)。
▲拿破侖戰(zhàn)爭后,德意志邦聯(lián)地圖
1830年,尼德蘭南方(比利時)發(fā)動了反抗北方(荷蘭)的起義。
▲比利時發(fā)動起義
1839年,在列強的干涉下,比利時的獨立得到了承認。比利時第一次以獨立國家的身份出現(xiàn)在歐洲的版圖。當時的比利時主要分布兩種語言——法語和荷蘭語。
▲比利時獨立后,將奧伊彭·馬爾默迪劃給普魯士王國(德國前身)
比利時獨立之后的40年,普魯士于1870年的普法戰(zhàn)爭戰(zhàn)勝法國,掃除了統(tǒng)一的障礙。1871年,普魯士統(tǒng)一了德意志,并割占了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
▲普法戰(zhàn)爭,德國占據(jù)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qū)
德國和比利時,同時以統(tǒng)一的國家出現(xiàn)在歐洲版圖上。
統(tǒng)一后的德國繼承了普魯士和比利時的邊境。兩國邊境大致以語言族群為界。說荷蘭語、法語屬于比利時,說德語則屬于德國。
▲德國(綠色,為德意志第二帝國)、比利時出現(xiàn)在歐洲版圖
此時,歐洲正直兩次工業(yè)革命交替進行之時。比利時憑借法語區(qū)豐富的鐵礦資源,完成了工業(yè)化。
▲德國魯爾區(qū)
體量更大的德國,早在完成統(tǒng)一之前,就憑借著魯爾區(qū)豐富的煤炭資源,實現(xiàn)了工業(yè)化。
▲德國工業(yè)化
德國本土煤炭資源豐富,但卻不產鐵。西歐的鐵礦主要分布在盧森堡、德國占據(jù)的阿爾薩斯和洛林。
德國迫切希望能夠控制阿爾薩斯、洛林和盧森堡的鐵礦資源。
▲盧森堡豐富的鐵礦資源
1825年,歐洲第一條鐵路在英國建成通車。此后的半個多世紀里,鐵路憑借運輸量大、速度快的優(yōu)勢,迅速取代了馬車成為了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
1873年,德國決定修一條南北走向的鐵路,連接亞琛與盧森堡大公國(當時大公是荷蘭人)。這條鐵路被德國人稱為“芬邦鐵路”。
▲德國修建的鐵路(邊界為現(xiàn)代邊界,當時未經(jīng)過比利時境內)
德國規(guī)劃修建鐵路的地區(qū)主要途經(jīng)萊茵河西岸和低地地區(qū),除了鐵路在南部歸盧森堡(當時的奧伊彭·馬爾默迪,屬于德國非比利時)之外,其余都在德國境內。
這就涉及到德國和盧森堡的談判。
盧森堡雖然鐵礦資源豐富,但其國土面積只有250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10萬,國土面積小,人口少,國內市場狹窄。
與之相比,德國國土面積龐大,人口眾多,有廣闊的市場。
德國坐擁歐洲黃金水道萊茵河的中段。盧森堡可以通過鐵路將其鐵礦資源運往德國,通過萊茵河進出西歐。
▲萊茵河
德國和比利時、盧森堡的要求一拍即合。比利時和盧森堡同意了德國在其境內修筑芬邦鐵路的計劃。
得到了比利時、盧森堡的首肯后,德國在西部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利亞州修建了南北走向的芬邦鐵路。1889年,長度大約300多公里的芬邦鐵路建成通車。
▲德國、比利時的鐵路(紅色),灰色框為當時屬于德國切鐵路經(jīng)過的地段
這條鐵路由德國人出資修建,90%以上里程在德國,終點的少部分在盧森堡境內。
1890年,荷蘭國王威廉三世逝世無子,盧森堡大公被遠房堂弟阿道夫繼承,盧森堡從此獨立。
二、德比爭議
芬邦鐵路修建后,大批來自阿爾薩斯、洛林和盧森堡的鐵礦被運往德國。德國的工業(yè)生產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日益強大的德國需要更多的市場和原材料產地。然而,因為統(tǒng)一較晚,德國的殖民地非常稀少。
▲德國殖民地(黑色),相比于殖民大國英法少得可憐
這就注定德國和老牌殖民帝國英、法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矛盾日趨尖銳。1914年7月,因為德國和英法的矛盾難以調和,直接導致了一戰(zhàn)的爆發(fā)。
▲德國海軍挑釁英國海軍漫畫
一戰(zhàn)初期,比利時選擇了中立。比利時希望自己保持“瑞士式”的中立,維護國家的獨立和主權,不做大國的附庸。
然而,比利時被稱為西歐的“十字路口”。兩大陣營都希望把比利時拉進自己的陣營。
▲比利時的位置,地處法德英交界處
瑞士被阿爾卑斯山環(huán)繞,平均海拔1500米,易守難攻。比利時除了南部有山地,其余幾乎屬于平原地區(qū)。這就注定比利時想像瑞士一樣保持中立難于上青天。
▲比利時的地形,主要以平原為主
德國為了盡快結束西線的對峙局面,向比利時提出了借道的要求。
對于比利時來說,站隊德國極易遭到英、法的清算。比利時拒絕了德國的要求。
1914年8月3日,德國直接發(fā)動對比利時的戰(zhàn)爭。比利時在堅持了21天后戰(zhàn)敗,王室流亡海外。
▲德國入侵比利時
流亡在外的比利時王室站在了英法為首的協(xié)約國陣營的一邊,對德宣戰(zhàn)。
一戰(zhàn)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的失利告終。比利時因為站在英法為首的協(xié)約國陣營的一方,成為了戰(zhàn)勝國。
作為戰(zhàn)爭的發(fā)起者和罪魁,德國受到了相當嚴厲的懲罰。
德國和協(xié)約國于1919年在巴黎簽署了《凡爾賽和約》。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全部被瓜分。
其中,德屬東非的盧旺達·烏隆地劃給了比利時。除此之外,德國還要承擔本土1/7的領土損失,以及巨額的戰(zhàn)爭賠款。
▲《凡爾賽條約》,德國割讓土地(8為奧伊彭·馬爾默迪)給比利時
比利時除了獲得德國的殖民地外,還從德國本土瓜分了不少利益。德國將西部的奧伊彭、馬爾默迪地區(qū),大約850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讓給比利時。
至此,比利時獲得了德語區(qū),成為了荷蘭語、法語、德語三種語言實際并立的國家。
德國割讓的奧伊彭、馬爾默迪地區(qū)里,就包括了由德國出資修建的芬邦鐵路。這個領土變動使得芬邦鐵路成為了棘手問題。
該鐵路因為途經(jīng)比利時的奧伊彭-馬爾默迪,可以控制南方的鐵礦,因此,比利時要求將芬邦鐵路據(jù)為己有。
▲奧伊彭·馬爾默迪的割讓,使得比利時、德國的國境線延伸到芬邦鐵路
德國認為鐵路是德國人修建的,比利時幾乎沒有參與到鐵路的修建。德國則堅持認定芬邦鐵路及其西部的村莊都應歸德國所有。
然而,此時的德國作為戰(zhàn)敗國,對于自己的土地話語權減弱,不得不服從協(xié)約國集團的安排。
1920 年3月27日,法國、英國和意大利組成的邊界劃定委員會為了削弱德國的需要,宣布比利時成為了芬邦鐵路的擁有者。
鐵路西段由德國人建立的5個站臺、村莊依然歸德國所有。
▲一戰(zhàn)后大致劃出的飛地
德國雖然內心不愿意接受這樣的安排。但作為戰(zhàn)敗國,對于自己的領土劃分沒有任何話語權。因此,德國暫時同意了戰(zhàn)后的西部邊境,德國和比利時之間的“飛地”就此產生。
殖民地和領土的丟失以及巨額戰(zhàn)爭賠款嚴重傷害了德國的自尊心。民族主義、復仇情緒一直彌漫在德國的上空。
1929年的經(jīng)濟大蕭條給了德國復仇的契機。1933年,納粹上臺后,全面開啟了軍備競賽,以收復“失地”。
德國和比利時爭議的芬邦鐵路,就是納粹收復的目標之一。1940年5月,希特勒下令進攻比利時。6月2日,德國占領了比利時。芬邦鐵路重新被德國占據(jù)。
▲二戰(zhàn)時期,德國入侵比利時
三、德國、比利時劃定
二戰(zhàn)最終以德國的失利告終。二戰(zhàn)后,德國及其首都柏林被英法美蘇四個大國分區(qū)占領。形成了四個占區(qū)。
比利時作為戰(zhàn)勝國,重新?lián)碛辛朔野铊F路。比利時和德國英占區(qū)之間暫時形成了五個飛地和反飛地的格局。
▲二戰(zhàn)后,德國被分區(qū)占領
1949年,因為美蘇對抗,美占區(qū)、英占區(qū)和法占區(qū)合并為聯(lián)邦德國(西德);蘇占區(qū)成立了民主德國(東德)。
出于意識形態(tài)的考慮,西德承認了德國與比利時等西部鄰國的邊境。西德和比利時的問題主要包括一戰(zhàn)后比利時占據(jù)的德語區(qū)和鐵路問題。
▲二戰(zhàn)后,西德和比利時幾乎劃清界限
西德承認了比利時對于德語區(qū)的主權。比利時對于占據(jù)的土地進行調整,成立了比利時的德語社群,承認了德語的官方語言地位。比利時成為了荷蘭語、法語和德語同時為官方語言的國家。
▲比利時的德語社群(粉紅)
西德和比利時達成了西部鐵路問題歸屬的協(xié)議。芬邦鐵路依然歸比利時所有,鐵路西側德國人的村莊依然歸德國所有,芬邦鐵路作為德、比邊境線。鐵路西側的德意志村莊依然歸西德所有。
至此,西德和比利時大致以鐵路線為邊境,鐵路線分割出飛地的格局確立。原本鐵路正常寬度大約有10米到20米。如果不拿著放大鏡仔細看,根本就看不出飛地。這也被稱為最不像飛地的飛地。
▲德國、比利時的飛地分布
這5處飛地除了最北部的勒特興被比利時北方的拉倫省包圍外,其余四處均被列日省包圍。五處飛地的面積均不大,最大的蒙紹面積12平方公里,人口約2000人。
20世紀50年代,西德和比利時就飛地居民進出西德、比利時達成協(xié)議。比利時對于鐵路西側的西德村莊居民進出西德、比利時不再設置限制。
20世紀60年代,比利時、西德等6國成立了歐共體。歐共體成立后,德國、比利時之間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邊境逐漸取消。兩國的飛地問題幾乎不存在。
▲德國(當時是西德)和比利時都是歐共體(歐盟前身)創(chuàng)始55國
20世紀70年代起,隨著西歐地區(qū)傳統(tǒng)工業(yè)的衰落,這條鐵路逐漸走向了衰落。到1989年,隨著老工業(yè)的衰敗,該鐵路幾乎走向了荒廢。運營能力減弱。
1990年,東西兩個德國統(tǒng)一。統(tǒng)一后的德國承認了德國、比利時的邊境。
此時的芬邦鐵路的貨運功能幾乎停止。為此,德國和比利時政府決定將其開發(fā)為旅游項目。此后,該地的火車被開發(fā)為旅行客車,這一列旅行客車一直運行到2001年。
▲最后一列運行的列車
2001年,由于資金缺乏維護,旅行客車難以承擔高成本運行停運。
2007年12月4日起,已廢棄鐵路的拆除工作正式開始。到2008年,這條曾經(jīng)見證德國、比利時歷史爭奪的鐵路幾近被拆除。比利時、德國在未拆除的鐵路附近修建鐵路博物館,展現(xiàn)兩國工業(yè)化的歷史進程。
▲德國、比利時之間廢舊的芬邦鐵路
鐵路被拆除后,有多家媒體曾經(jīng)報道德國和比利時將通過領土交換的方式一勞永逸地解決飛地問題。然而,這一說法被德國、比利時雙方否認。德國、比利時是歐盟的創(chuàng)始國,也是申根區(qū)國國家。根據(jù)達成的申根協(xié)定,德國和比利時早就取消了邊境管制。
即便德國、比利時有飛地存在,飛地的德國人無論進出德國本土還是比利時都暢通無阻。雙方均發(fā)表聲明表示,即使鐵路消失了,這10-20米寬的地方,仍屬于比利時。
2013年,比利時拆除了大部分鐵路,將其改造成自行車道供居民和游客來此旅游、鍛煉。
▲比利時、德國邊境沿鐵路修建的自行車道
如今,在歐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同屬歐盟的德國、比利時借此發(fā)展特色旅游業(yè)。鐵路邊境和最不像飛地的飛地吸引了眾多游客來此打卡。
長期作者|雄鷹
直播吧體育作者|足球與歷史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畢業(yè)生|環(huán)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本文系「環(huán)球情報員」原創(chuàng)內容
未經(jīng)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環(huán)球情報員」
音頻電臺
音頻上線啦 ~
工作閑暇、通勤途中
學習之余、入睡之前
短暫的空余時間
就能收聽完一篇精品科普故事
記得關注收藏我們哦 ~
中國專欄
(免費試聽)
▼
世界專欄
(免費試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