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備2022018928號-30 投訴舉報:315 541 185@qq.com
(資料圖片)
“現在有了立體停車場,每次回家再也不需要在胡同里‘搶’車位了,胡同里面一下子豁亮了,鄰居之間更和睦了。”在東城區朝陽門街道內務部街生活了近30年的王先生說。近日,隨著胡同內的居民停車集中遷移至胡同西口外新建的立體停車場,內務部街不僅成為東城區第44條不停車胡同,同時也向“十無、五好、四有”精品街巷邁進了一步。
曾經胡同停車,“一亂遮百俏 堵路又堵心”
內務部街東起朝陽門南小街,西至東四南大街,南鄰史家胡同,北有支巷通本司胡同,全長727米,寬7米,不僅有沿線1500多位居民日常生活出行,還是胡同內北京第二中學1700余名同學和教職員工上下學的必經之路,另外胡同內有盧森堡大使館,還承擔了部分外事保障職能。
2017年開始,內務部街先后經歷了兩輪環境整治提升,集中封堵了沿線31處違規“開墻打洞”,恢復了傳統立面風貌,開展架空線入地整治,理清胡同“天際線”,并經過疏解整治、騰籠換鳥,將內務部街27號院轉型為朝陽門街道的社區文化生活館,成為一處藝術創意、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在逐步使胡同“顏值”提高的同時,居民生活品質也不斷改善。但是長期占據胡同半條路的停車問題,始終是沿線居民的一塊“心病”。
“人家俗話說‘一白遮百丑’,我們這兒正好反著,叫‘一亂遮百俏,堵路又堵心’。”在居民王先生的記憶中,胡同里的居民停車出現了爆發性增長,大概在2010年前后,“停的汽車幾乎占據了胡同一半路面,雖然當時實行‘單行單停’,但是胡同被停車擠得太窄了,就算騎車或者收垃圾的三輪車,要是遇見對面來輛汽車,胡同也得被堵死。”
如今停車場“平改立”,內務部街實現不停車
經過前期摸排,胡同的停車需求約為百余輛。如何給這些車輛尋找“新家”,成為擺在街道辦事處面前的難題。經過多方協調溝通,該街道決定將緊鄰東四南大街、位于干面胡同西口的平面停車場進行“平改立”,并命名為“內務部街停車場”。
2022年8月,停車場完成“平改立”建設,車位數由原來的30個增加至80個。但是,如何動員居民自愿將車停到停車場呢?“以前居民把車停在胡同里是不需要繳費的,現在讓他把車停到停車場,每月繳納一定的費用,有些人就不能理解。”內務社區書記史海寧說,“為了動員車主挪車,街道先后召開了多次居民大會,引導居民認識到胡同不停車是便民利民的好事。此外,運營停車場的公司也拿出了相應優惠政策,這樣一來,胡同的車主就被動員起來了,一家帶動一家,紛紛將車開進了立體停車樓。”除此之外,胡同不停車還得到了周邊三家單位的支持。比如,北京市第二中學就要求師生及接送學生的家長一律不得將車開進胡同。
該停車場管理人員介紹,停車樓采用的是雙層升降橫移式停車設備,頂層載車板可上下升降,底層載車板只做左右橫移,車主取車整個過程不會超過半分鐘。“由于設備運行效率高,即使在早晚高峰時段也不會在停車場進出口出現車輛淤積的情況。”值得一提的是,停車場還配備了5個充電樁,供胡同居民的新能源車充電使用。
一街一策分類治理,家門口盡享美好生活
如今,從熙熙攘攘的東四南大街拐進內務部街,身邊一下就安靜了。青磚灰瓦間,胡同里看不見過去擁擠的停車,路面寬敞整潔,老人可以走出家門在胡同內聊天、曬太陽,小孩子也能盡情地玩耍。“經過治理,胡同里不停車了,感覺幾十年前的胡同生活又回來了。我站在胡同東口又能一眼望到西口,心里那叫一個痛快。”已經在內務部街住了30多年、年近七旬的閆先生說。
朝陽門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孟子涵介紹:“內務部街歷史文化豐富,近幾年胡同內還設置了小微綠地、居民活動中心等,目前已基本按照精品街巷‘四有’標準建設,接下來將著力保護內務部街現有的環境效果,同時加速創建‘十無、五好、四有’精品街巷。”
就在內務部街實現“不停車”同時,好事成雙,安定門街道鐘樓灣胡同居民的80多輛車沒地方停的難題,也在5月份解決了,車輛可進入中絳胡同停車場停放。
據了解,今年,東城區還將按照“一街一策”分類治理的原則,完成278條背街小巷精細化治理任務,包括創建74條精品街巷、157條優美街巷和47條達標街巷,并同步完成“最美街巷”“美麗院落”等創建工作。
□本報記者 邊磊/文 于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