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備2022018928號-30 投訴舉報:315 541 185@qq.com
一、泛生態養豬的價值
泛生態養豬的價值,可以概括為4個字:多、快、好、省。
(資料圖片)
1、多
(1)直接收益
用泛生態模式養豬,育肥豬在健康的情況下除了必要的疫苗幾乎無需用化藥,母豬在應激與亞健康情況下建議用中藥保健,減少因用化藥引起的腸道菌群失衡。育肥豬可以節約藥費40~60元/頭、節省飼料費100~120元/頭、減少脫霉劑費用10~20元/頭,合計育肥豬可節省費用150~200元/頭(表1)。
表1泛生態養豬每頭豬可節省費用
表1中節約飼料的來源有兩個:其一,飼料少用25 kg/頭豬左右,節約90~100元/頭;其二,與干料飼喂相比,飼料浪費減少10~20元/頭豬。
(2)間接收益
用泛生態模式養豬,豬群健康穩定,防非成本大大下降,利用地產原料節約飼料成本,豬肉品質提升可提高豬肉賣價,糞污處理費下降,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2、快
生長快,出欄周期縮短。育肥豬70kg以后平均日增重1000克以上,從出生到出欄,平均日增重在750克左右。
3、好
(1)環境好糞便減少20%~30%左右,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減少50%以上。
(2)豬肉好豬肉綠色無抗,系水力強,口感好。
配比合理、品質高的液態發酵飼料在提高豬肉風味氨基酸的同時,其苦味氨基酸如精氨酸、組氨酸含量下降。屠宰時加速排酸過程,并降低水分流失,保持豬肉鮮度。有益菌提高了腸道菌群豐度,改善了豬肉的風味。把飼喂液態發酵飼料的豬肉和飼喂干料的豬肉進行風味氨基酸對比,結果如表2所示(佘寧,2018)。飼喂液態發酵飼料的豬肉6種風味氨基酸均高于對照組,其中甘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差異不顯著(P>0.05);而谷氨酸、脯氨酸差異顯著(P<0.05)。
表2兩組豬肉風味氨基酸水平
根據有關研究表明,益生菌大都具有抗氧化活性,能清除體內羥自由基,加大抗氧化酶活性,降低過氧脂質含量。降低微生物的產生,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長豬肉的貨架期。
4、省
(1)省錢改造液態發酵飼喂設備的原材料在一般建材市場方便購買,而且施工簡單,每千頭育肥豬飼喂設備改造費用只需3萬元左右。
(2)省工飼喂1000~3000頭/人,與安裝不同規格的設備有關。
(3)省事自然發酵后自動化輸送,設備可因陋就簡,也可采用成套設備,不腐不堵,無需清理管道、料槽和發酵池。
(4)省料飼料可節省25 kg/頭豬。
二、泛生態養豬的意義
1、抗病:發酵池起到一定預消化作用,可以分解一部分霉菌毒素,讓豬腸道更健康,豬群感染閾值提高,大幅降低發病率及死亡率,為萬億產值生豬行業保駕護航。
2、環保:糞便減少、臭味減輕,在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背景下,減輕了環保壓力。
3、無抗:很少使用抗生素,豬肉綠色無抗,口感好。既提升了豬肉品質,又保證了食品安全。
4、生態:圈舍內不用消毒藥帶豬消毒,生態友好。
5、好管:長期使用泛生態飼養模式,簡單洗消,甚至不用洗消,大大減少了管理難度與費用。
6、降本:可有效利用地產原料,變廢為寶,降低飼養成本。
7、增效:液態發酵會改變飼料中的活性物質及營養成分,減少飼料中的抗營養因子。發酵過程中可以產生豐富的酶,除了一些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外,還能產生很多動物本身不能合成的非淀粉酶,如纖維素酶、果膠酶、葡聚糖酶。在這些酶的作用下,飼料中的一些大分子物質降解成更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質,一些高分子碳水化合物轉化成可吸收利用的低分子碳水化合物。且微生物本身所產生的菌體蛋白,也是一種優良的蛋白質,相比于植物蛋白具有更高的營養效價。
8、省工:設備可因陋就簡,也可采用自動化、智能化成套設備,減少用工。在當前招工難、人員管理難、用工貴的情況下,有現實意義。
9、節糧:飼料節省25 kg/頭豬,相當于僅玉米可節約15 kg/頭豬。如果全國每年出欄的近7億頭生豬都按此模式飼養,每年僅玉米可節約1000萬噸,可有效緩解了人畜爭糧的問題。
三、泛生態養豬的前景
按照飼養規模,我們把豬場大致分為:散戶(母豬存欄50頭以下,出欄生豬1000頭/年以下);家庭農場(母豬存欄50~1000頭,出欄生豬1000~20000頭/年);規模豬場(母豬存欄1000~10000頭,出欄生豬2萬~20萬頭/年);集團化豬場(10000頭以上,出欄生豬20萬頭/年以上)。散戶屬于機會養豬,隨著人工成本增加及行業競爭加劇,散戶因缺乏規模效益,其中一部分將逐步退出市場,一部分將演變為家庭農場。家庭農場雖然設施簡陋,管理粗放,如果按照泛生態模式飼養,利用農副產品、食品廠下腳料、臨期食品等地產原料,飼養成本從實踐來看可以比規模化以上豬場成本低20%左右,因此具有較強的成本競爭力。按照“三農”專家溫鐵軍教授的說法,近年來歐洲、日本、韓國規模豬場份額減少,家庭農場份額在逐漸增加,主要原因是家庭農場具有成本及環保優勢。家庭農場也是符合中國國情的飼養方式。家庭農場有成本競爭優勢,集團化豬場有資本競爭優勢,在強大的資本支持下,集團化豬場可以整合上下游資源,能夠穿越豬周期,但投資大,污染壓強也大。
生活中我們遇到的問題往往是既要……又要……的復合性問題,養豬也是如此,既要養活,還要養好;既要多生,還要少死;既要長的快,還要成本低。泛生態養豬完全符合這樣的要求,既能提高豬群健康,又能降低飼養成本;既能做到環境友好,還能提高豬肉品質。泛生態養豬模式有六道隱形、有效且成本低廉的防病屏障,從根本上提高豬群的自身免疫能力。如果把機體免疫力比喻成水壩、把病毒比喻為洪水,通常我們看到的“水壩”只能抵御10~20年一遇的“洪水”,而通過泛生態飼養方式,有可能把“防洪”能力提升到30~50年一遇的水準,借此可以解決當前復雜疫情下把豬“養活”的問題。同時,也能進一步降低飼養成本,提高競爭力,解決了“養好”問題。唯此才能在強大資本支撐的集團化豬場為主導的市場下,找到屬于自己的生存空間。生態養殖、適度規模、差異競爭、種養結合,從而獲得低成本競爭優勢,是家庭農場的發展方向。
誠然,豬場規模稍微大一些也能采用泛生態模式養豬,但存在三個問題:一、觀念改變難。稍微大一些規模的豬場股東與管理層人員較多,“眾口難調”。二、設備改造難。大豬場基本都裝有固態料線,棄之不用,覺得浪費可惜。液態料線施工人員進出,對防疫管理也是一個挑戰。三、利益調整難,大豬場涉及的利益方方面面,改變很難。
總之,筆者認為未來中國養豬業發展方向將是集團化豬場與家庭農場為主。集團化豬場的核心競爭力是資本與整合上下游的能力。養豬業同樣也存在“中等發展陷阱”,集團化豬場擠壓的是規模化豬場市場份額,而非家庭農場。影響家庭農場市場份額的是非洲豬瘟等疾病而非集團化豬場的擴張進程。家庭農場的核心競爭力是較低的飼養成本。裹挾著資本的集團化豬場像一頭奔襲而來的大象,它可以撞死一只羊,卻撞不死一只田鼠。
四、泛生態養豬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1、問題
“針無兩頭利,事無兩頭齊”,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根據多年以來的推廣實踐,泛生態養豬也存在如下幾個小問題:1、自適性問題。如果說工廠化養豬是一門技術的話,泛生態養豬更像一門手藝,需要一段時間摸索。2、飼料在發酵過程需要一定的溫度,冬天氣溫低時需要找到適合自己豬場的簡單易行的發酵池加溫方式。3、個別圈舍濕度大。冬天圈舍如果通風不良,會存在濕度超標問題。4、液態發酵時間過長,導致pH值過低,會影響豬群的采食量。同時過度發酵也會使能量等部分營養損耗增加。
2、措施
以上問題,瑕不掩瑜。只要認識到泛生態養豬模式的諸多益處,總能找到切實可行的辦法。如加溫問題,可以根據自身規模找到適合自己的加溫方式,比如電熱棒、電熱毯、太陽能、燃氣鍋爐、熱交換、地暖管等。解決酸度過高也比較容易,措施包括:(1)縮短發酵時間。(2)減少母料。(3)發酵時少加料,飼喂時再把飼料加夠,攪拌3~5分鐘。(4)發酵時少加水,飼喂時再把水加夠,攪拌3~5分鐘等方法。智能化液態發酵飼喂設備適宜大中型規模的豬場,只需在控制設備上設置好數據,可以實現遠距離操作。
我們可以把養豬業抽象概括為:養豬=人物+貨物+動物+環境+微生物。效益就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人物包括養豬生產活動中的決策者、管理者、飼養者,貨物指的是養豬需要的圈舍、設備、飼料等,環境指豬舍的溫度、濕度、密度、光照度、空氣清新度等,動物則是指飼養的豬。經過幾十年發展,貨物、動物(育種)短期難有新的突破。豬群健康穩定是降本增效的前提,養豬行業降本增效應該向微生物借力。泛生態養豬的實踐證明,養豬人可以向微生物要營養、要資源、要平衡、要健康、要效益,期待大家一起來努力,早日實現“小小微生態,造福大生態”的夢想!
參考文獻
佘寧,何偉先.發酵飼料對育肥豬屠宰后肉品質的影響[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8,12:48-49.
專|家|點|評
該文章從行業背景、技術支點等八個方面較為詳細地闡述了泛生態養豬模式。作者以多年豐富的實踐經驗,為后非瘟時期的中小豬場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概括來說,養豬行業有兩個基本問題:養活與養好。泛生態養豬模式為這兩個基本問題提供了新的選項。該模式以豬的體內微生態環境、體外微生態環境及微生態營養為抓手,改善了豬的健康,提升了豬的免疫力;可充分利用地緣性飼料,節省糧食、降低成本;同時使用該模式生產的豬肉綠色、安全、健康、好吃,較好地解決了成本、防疫、管理、環境、肉品等焦點問題,同時又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動物的健康管理、成本管控和食品安全是畜牧業生產永恒的主題。鑒于目前養豬行業存在的問題,生態養豬無疑將是行業未來的主旋律,泛生態養豬模式為解決當前豬場存在的“痛點”問題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