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備2022018928號-30 投訴舉報:315 541 185@qq.com
1、“孝”字源于中國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其原義為“奉先思孝”。
2、儒家道統認為“孝”是百行之首,《論語》載:“孝梯也者,其為仁之本輿!”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之一,另一個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是忠。
3、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獸的標志。
【資料圖】
4、忠孝是圣人提出來的,卻不是圣人想出來的。
5、它是我國古代長期社會實踐的歷史產物。
6、 從秦漢開始,我國就建立了多民族統一的大國,建成它并維護它要有兩條保證。
7、第一條,要保證對廣土眾民的大國高度集權的有效統治;第二條,要使生活在最基層的個體農民,安居樂業,從事生產。
8、高度集中的政權與極端分散的農民雙方要互相配合,減少對立,在統一的國家協調下,才能從事大規模跨地區的工業建設、文化建設,防止內戰,抵御外患,救災防災。
9、個體農民從中受到實惠,則天下太平。
10、 農業生產是中國古代社會根據自然環境的合理選擇。
11、家庭是中國古代一家一戶的基層生產組織,從而構成社會的基本細胞。
12、小農生產的家庭對國家有納稅的義務,國家有保護小農的責任, “國”與“家”的關系協調的好,則天下治,反之則亂。
13、保證實現國家、君主有效統治的最高原則是“忠”;鞏固基層社會秩序,增加鄉黨鄰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則是“孝”。
14、中國古代社會最基本細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較,孝比忠更基本。
15、 《十三經》中的《孝經》把孝當作天經地義的最高準則。
16、后來北宋的張載作《西銘》,在《孝經》的基礎上,融忠孝為一體,從哲學本體論的高度,把倫理學、政治學、心性論、本體論組成一個完整的孝的體系。
17、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價值觀的共識,起了積極作用,功不可沒。
18、 “五四”以來,有些學者沒有歷史地對待孝這一社會現象和行為,出于反對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說成罪惡之源,是不對的,因為它不符合歷史實際。
19、 孝道是古代社會歷史的產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來專門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20、 古代農業社會,政府重道德倫理,體恤天下為人父母之心懷,所以有“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孝道貫穿始終,父母在世時要孝順,亡故后常思念父母的養育恩德,為子女做榜樣固有“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的訓條。
21、子女剛出生時父母日夜守護,任勞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對父母要“晨昏定省”。
22、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體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無不是父母”。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