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備2022018928號-30 投訴舉報:315 541 185@qq.com
從日前廣汽發布的2022年度業績報告中不難看出,營收和凈利潤兩項數據對比,僅2023年一個季度的凈利潤幾乎就能和2022年持平,新能源一路高歌猛進的另一面,則是合資品牌銷量下滑明顯、輝煌不再,總銷量同比只有1.87%的小幅增長,業務更是出現明顯下降的跡象。受累于傳統的燃油車拖累,一邊是新能源的大賣,另一邊卻是傳統車的萎靡不振,廣汽受困當前的迷局,苦尋破解良策。
【資料圖】
已有69年運營歷史的傳統車型曾力助廣汽走向業界巨頭,但如今合資業務早已疲態盡顯,受到新能源大潮的沖擊,還算亮眼的營收和凈利潤,實則無法掩蓋毛利潤下滑、傳統車型滯銷等問題,倘若以埃安為主的新能源車真的分拆上市,僅憑合資車的銷量,廣汽該如何維持?埃安獨立上市的步伐正在加快,廣汽左手受困傳統,右手新能源大賣,該如何破解?
贏在自主,輸在合資?
從全國汽車市場來看,2022年的廣汽市場份額10.1%遠比長城汽3.8%的份額要高,而且廣汽在整個2022年比長城多賣近140萬輛車。不過,在毛利率對比上,長城高達18.77%,廣汽僅有3.30%,兩家差別巨大。這也是廣汽毛利率比上一年下降0.63%的真實體現,而究其原因,無非是在原材料價格上漲、供應鏈不穩定的環境下,因為芯片短缺,自主品牌車型銷量同比大幅增長,而合資車卻因為成本和規模效應等相應的增長因素,陷入停滯。
相比于自主品牌埃安在盈利上的蓬勃發展,合資車無論是在軟件、硬件等方面的需求,還是整車制造,都處處被動,難言如意。但如果說埃安能保持較高的盈利和利潤,則又是有悖事實。
面臨國內多個品牌的同類競爭,埃安不得不在原材料價格、國補退縮的影響下,維持虧損狀態看似銷量非常喜人,事實卻是資產減值損失、研發費大幅增長,嚴重影響了凈利潤,即使創造了銷量可喜的數據,但自主品牌在2022年還是虧損66.5億元,比上一年擴大了12.3億元。
銷量居高難以掩飾“扭虧難題”
除去合資品牌,廣汽兩大自主品牌——傳祺和埃安都創造了歷史最好銷量的業績,傳祺更是實現了2019年以來的扭虧為盈,但仍有整車毛利率被合資品牌拉低、埃安尚未扭虧的難題。
一方面是2022年四季度,資產減值30.23億元,信用價值損失6.35億元,比上一年分別高出24億元和5億元,因而出現的一個季度凈利潤僅有6.1.83萬元;另外一方面,以埃安為代表的自主品牌毛利率比上一年下降1.04%,電池成本讓整車依然處于虧損中,且有虧損額擴大的趨勢。
如果聯系到3月份全國出現的“降價潮”,受特斯拉效應的影響,至少有40多個品牌在降價幅度中被裹挾其中,包括傳祺旗下的兩個品牌也有不同程度的降幅,埃安的風光,依然難以阻止傳祺的下滑。
產品質量成問題?
埃安獨立上市的信號愈加明朗,但廣汽的另一個自主品牌——傳祺,則與埃安形成天壤之別的對比,其中既有大環境整體下行的原因,也有自身質量問題頻出的因素。
以GS4為例,因為質量出現的問題頻頻出現在信息投訴平臺,高居2022年投訴榜首,其中360全景影像模糊不清、倒車與低速轉彎時無法看清周圍等這些問題,讓該車的口碑和品牌形象受到很大的影響。
為了改變用戶對該車型和品牌的印象,廣汽先是在車身、配置、價格上做了許多工作,可以說給出了很大的誠意。但一個品牌,一旦給人留下“為了走量而而放松品控”的印象認知,就很難再挽回那些丟失的信譽和信任。或許是處于對傳祺的失望,抑或是為了挽回用戶信任,廣汽只有在埃安身上加大研發投入,全方位提升,來挽回用戶信心,提振品牌價值。
結語:廣汽能否在資本市場重拾昔日輝煌,關鍵在于埃安能給出怎樣的成績,傳遞怎樣的信息。雖然在混改后,通過多輪融資,估值高達1032.94億元,在所有新能源車企中屬于獨一檔的存在,但廣汽左手受困傳統合資車的“拖累”,右手新能源大賣,況且埃安何時扭虧為盈,仍是一個未知。在命運的十字路口,如何解決賣得多、賺得少的難題,是當前最大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