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備2022018928號-30 投訴舉報:315 541 185@qq.com
一季度的車市之爭已經塵埃落定。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看似由一連串降價促銷甜蜜包裹著的一季度,來自終端市場的數據表達卻并不樂觀。
根據乘聯會公布的數據,一季度國內狹義乘用車的零售銷量僅為426.1萬輛,同比下跌13.4%。拋開受疫情影響較大的2020年,這是自2014年之后我國一季度乘用車銷量首次不足450萬輛,此前基本穩定在500萬輛左右。其中,3月為158.7萬輛,同比微增0.3%。
大勢之下,很多車企都在這個并未迎來“小陽春”的一季度里顯露疲態,出現下滑的情況。
作為國內汽車銷量的巨頭之一,上汽集團也在混沌的一季度里遭遇“春困”,累計售出新車89.1萬輛,同比下滑27.0%。其中,3月共售出新車35.2萬輛,雖然環比上月增長5萬余輛,但同比依舊下滑20.6%。這也是上汽集團自去年10月以來連續6個月同比下滑。
具體看來,作為上汽集團曾經絕對銷量擔當的合資板塊,更成為下滑的重災區。
其中,上汽大眾3月銷量8.1萬輛,同比下滑26.4%,一季度銷量22.6萬輛,同比下滑31.7%;上汽通用3月銷量6.3萬輛,同比下滑29.1%,一季度銷量18.6萬輛,同比下滑32.3%;上汽通用五菱3月銷量9.1萬,同比下滑39.7%;一季度銷量19.3萬輛,同比下滑41.0%。
數據上不難看出,上汽集團的合資陣營如今正在遭遇銷量低谷。
去年,上汽大眾結束連降,最終以6.35%的同比增長,實現年銷量132.08萬輛的成績。成功走出連降的陰霾。而算上年后三個月的接連下滑,意味著上汽大眾再次陷入泥潭。
今年1月上汽大眾憑借新朗逸月銷冠軍的名頭;到了2月,上汽大眾面對自主勢力多款全新新能源產品的圍攻,卻只能依靠燃油市場的優勢,則展現出其疲軟的一面;時間來到3月,上汽大眾已然沒能迅速翻身,繼續在痛苦的賽道切換之中。
那么接下來,隨著其燃油車板塊的下滑,和新能源領域未能及時填補空缺是長期以來的通病仍在繼續,大眾ID.系列的壓力也將陡增。
另一家合資企業上汽通用,同樣是擁有眾多經典車型卻始終發不出來力。目前,上汽通用旗下的別克、雪佛蘭和凱迪拉克,都受制于春節假期的后勁影響,銷量表現并不突出。接下來,就看全新一代智能純電的奧特能平臺能否在新能源市場發力,實現銷量的逆轉。
以奧特能平臺為全新標簽的上汽通用電動化,遭遇著和包括上汽大眾在內的很多合資車企一樣存在感不強的困境,而上汽通用的優勢在于700億元的投入和上海和武漢兩座奧特能超級工廠的順利投產。近日,奧特能平臺的第二款車型,也是別克奧特能平臺的首款新車別克E5成功上市,它是否能一舉打破銳歌的頹勢,成為別克轉型的翻身之作,還需時間檢驗。
上汽通用五菱的3月也不好過。
從三月份轎車銷量榜單上看,比亞迪的秦和比亞迪海豚分別拿下了第一和第二的位置,原本在二月排名第二的宏光MINIEV已經下滑到了第五,排在廣汽埃安S、新朗逸和軒逸之后。
接下來,五菱將推出它的寶駿牌電動小越野,名曰悅也。這是款有著五菱版的“吉姆尼”或五菱版“迷你坦克300”的稱號的作品,也將為市場帶來更細分的探索。但目前來看,宏光MINIEV已有下滑之勢,但新的能沖量的產品還未到來。
相比之下,自主品牌3月的表現,成為上汽集團難得的亮點。
一季度,上汽乘用車、上汽大通銷量皆實現了正增長。
雖然各自漲幅雖僅逾1%,但表現已遠優于劇烈下滑的合資眾品牌。其中,上汽乘用車一季度銷售出19.6萬輛,同比增長1.2%;上汽大通銷售出5.2萬輛,同樣同比增長1.2%。
眼下,在自主品牌快速成長,市場份額已占據車市半壁江山的當下,上汽集團也在推動自主品牌發展。比如車展期間,更是將上汽新能源轉型的重要參與者智己,飛凡,榮威,名爵展臺放在一起,一同列入主題為“向新·行”的戰略當中。
不過,上汽仍需面對自主新品牌向上突破乏力的現狀。比如一季度,被無比重視的智己汽車僅售出3765輛,不僅難以匹敵頭部造車新勢力們,甚至不及跨界造車,尚未真正立足市場。
不僅是智己,整個“向新·行”戰略的幾家企業都需要在新能源市場的存在感上進一步發力。因為眼下他們的表現,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上汽集團新能源板塊的表現--一季度,上汽集團共售出新能源汽車14.2萬輛,同比下滑26.0%,同樣陷入“春困”。
而對于上汽集團來說,3月最大的亮點依然來自海外。一季度,上汽集團出口及海外基地銷量達到25.7萬輛,同比大漲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