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備2022018928號-30 投訴舉報:315 541 185@qq.com
來源:市值風云
大佬第三次出面,覬覦牌照已久?
近期,人稱福州“紡織大王”的陳建龍,開始了對美達股份(000782.SZ)的第三次攻勢。
【資料圖】
公司現任控股股東為昌盛日電,實控人為李堅之。但李老板并非創始人,而是5年前花重金買下這份控制權。
2017年,昌盛日電以近1倍的溢價,從原實控人梁偉東手中拿下15.49%股權,隨后又受讓君合投資13%股份,前前后后花費近30億,拼老命拿下了美達股份這個殼。
然而,高溢價買來的殼在業績短暫提升后無法持久,萬眾期待的“大股東注入光伏資產”也落空。
二級市場上,公司股價跌跌不休,再加上二股東一路減持,自己買的殼,眼瞅著含著淚也快玩不下去了。
李堅之自救,能否打破“事不過三”?
01 30億變6億,我是老賴我怕誰
當前,李堅之通過昌盛日電持有上市公司27.83%股權,但全都處于質押狀態。且由于合同糾紛,所持股份均被凍結。
(查閱上市公司深度資料,上市值風云APP)
另外,據企查查數據顯示,控股股東昌盛日電當前為失信被執行人,自身存在56條風險,涉及31個案件。且實控人李老板也被限制高消費,官司纏身。
通俗點說,這二位又可簡稱“老賴”。
(注:企查查)
正在李老板深陷泥潭之際,陳建龍這雙大手伸了過來。
殼資源市值越低,欲借殼公司付出的成本越低。
由于股價持續走低,截至2022年3月23日,美達股份市值僅26億,從這點看是個“理想”的殼。
(來源:可以橫屏看行情的市值風云APP)
2月27日晚,美達股份宣布易主公告。然而27日當天,股價就已“聞聲”放量漲停。只能說大A特色,見怪不怪!
(注:專為注冊制服務的市值風云APP)
兩天后,具體方案出爐:實控人將由李堅之變更為陳建龍,方式是后者全額認購公司定增的股份,認購價3.78元/股,總價5.99億,同時李堅之放棄部分表決權。
完成后,陳建龍持有公司23.36%股份,擁有24.59%表決權。李堅之則通過昌盛日電持有21.41%股份,擁有17.28%表決權。
由于兩者持股差距并不明顯,陳建龍還表示,將在未來12個月內繼續增持上市公司股份。
(注:公司公告)
不得不說,這價格是真香。
要知道,當初李堅之可是足足耗費30億,才拿下這殼,而陳建龍僅花了6億。
6年時間,30億縮水成6億,真是世道好輪回,薅羊毛也有可能薅到羊糞蛋子啊。
但說實話,李老板確實不怨,不信你看看下面幾組數據:
02 你有我所要,我有你所需
公司經營業績欠佳,如果股價繼續下跌,李老板可能面臨爆倉風險,而直接轉讓手中帶血籌碼又多少心有不甘。
此時,或許引入具有產業背景和優良資產的陳建龍,想辦法拉升股價是其當前的不二之選。
對于陳建龍而言,一方面,自身名下資產有證券化需求,且與上市公司業務具有協同性;另一方面美達股份這個殼相對而言也不貴。
兩人就這么一拍即合。
事實上,這不是李老板的第一次自救,也不是陳建龍與美達股份的第一次交涉。
2021年7月,公司公告要購買陳建龍旗下的長樂恒申合纖科技有限公司。
隨后沒多久,這一方案便被終止,改為陳建龍通過定增拿下上市公司控制權。彼時的定增預案與近期發布的預案近乎一致,僅定增價稍有不同。
然而,由于聘請的律師事務所被證監會立案調查,2021年的定增一度中止,直到2022年3月恢復審查并收到證監會的一次審查意見。
但公司因未在規定時間內提交反饋意見,2022年11月,這份定增預案便自然“流產”了。
僅隔三個月,合同封面上還沒積上灰,這份預案就再次被拿出來。那么這次,已經舉步維艱的李老板能否實現自救呢?
費盡心機只為保殼
前文已經鋪墊過,美達股份無論是在股價、還是在業績方面,均不盡人意。否則,實控人也不至于落到賣殼地步。
美達股份1997年就上市了,是一家化工化纖企業,位于廣東江門,主要業務為錦綸6切片和紡絲的生產、銷售,主要產品為切片、復絲、彈力絲等,主要原材料為石化產品。
聽起來可能有些抽象,接地氣來說,公司產品可用于紡織制衣行業,如內衣、運動服裝等;還可直接注塑,用于電動工具、汽車行業、機械工業、運動器械、辦公設備等日常領域。
(注:公司官網)
李老板接手前,公司營收持續下滑,接手后的第一年(2017年)轉為大幅增長,但次年開始增長明顯乏力,隨后便是負增長,到2020年甚至低于接手前。
近兩年公司營收依舊起起落落,2021年短暫好轉后,剛披露的2022年年報顯示全年營收29億,同比下滑12%。
(制圖:市值風云APP)
李老板上任后,自然是費盡心機來做多利潤了,但現實是也沒賺到錢。2017-2022年,扣非凈利潤合計虧損0.28億。
(制圖:市值風云APP)
比如,2019年,公司對持有的江門農商銀行股權投資,改按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核算,確認公允價值變動收益1.4億元,成功化虧損為盈利。
但會計師認為無法判斷該公允價值變動的合理性,于是反手給2019年年報一個“保留意見”。
(注:2019年年報)
2020年則是開始賣資產,接連出售了下屬子公司鶴山美華紡織81%股權、導通投資100%股權,助力當年投資收益增加了0.49億,占利潤總額比重達110%。
同期,收到的0.24億政府補助,占比也達54%。
(注:2020年年報)
好家伙,這業績走勢,儼然一派保殼的架勢啊。
公司毛利率平均水平在7%左右,凈利率長期在1%上下徘徊,盈利能力極差。
(制圖:市值風云APP)
不僅李老板缺錢,公司也是極度缺錢。當然,要是公司能掙到錢,老板也不至于如此落魄。
截至2022年底,其賬上短期借款有6.9億,貨幣資金僅4.9億,其中還有1.2億為受限狀態,短期債務壓力不言而喻。
(制圖:市值風云APP)
2017-2022年,公司經營性現金流合計流出4億,疊加上近2億的資本開支,自由現金流合計凈流出6億。
(制圖:市值風云APP)
自身造血能力差,投資也難擔大任,只能靠融資解決資金缺口,此次重啟定增計劃,資金用途就是補流和償還銀行貸款。
截至2022年底,公司資產負債率55%,有息負債率近40%。
(查閱上市公司深度資料,上市值風云APP)
能否抱緊大腿?
公司基本面已然是一副難以持續的樣子,這次的易主會成為一個轉機么?
此次定增對象力恒投資,主要從事投資業務,由恒申集團100%間接控股,陳建龍又間接控制著恒申集團。
恒申集團主要從事化工、化纖等相關業務,產品主要是己內酰胺、錦綸民用絲、錦綸6切片等,與美達股份主業一致性較高。
(注:權益變動報告書)
據官網介紹,恒申集團始建于1984年,員工8,000人,擁有合盛氣體、申遠新材料、恒申合纖、荷蘭福邦特、南京福邦特等十多家實體企業,業務涉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22年,恒申集團位列中國企業500強第345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153位,福建民營企業100強第5位。
(注:權益變動報告書,恒申集團對外投資的部分企業)
01 全球最大的己內酰胺生產商
據官網披露,其在全球范圍內率先完成“環己酮—己內酰胺—聚酰胺—錦綸6紡絲—錦綸6加彈—整經—織造—染整”錦綸6產業鏈完整布局。
2018年10月,恒申集團成功收購福邦特全球己內酰胺業務,成為全球最大己內酰胺、硫酸銨生產企業,有福建福州、江蘇南京、荷蘭馬斯特里赫特三大生產基地。
(注:恒申集團官網)
恒申集團想拿下美達股份控制權的意圖很明顯,相信各位老鐵也能猜到。
沒錯!恒申集團對此也毫不掩飾,明確表示后續將利用上市公司平臺,實現集團相關資產的證券化,并逐步整合行業優質資源,發揮產業協同效應。
陳老板還表示,這也是為了解決和避免同業競爭問題,畢竟旗下有10家企業,與上市公司主業相似。
(注:公司公告)
由于并未披露同業競爭相關公司的詳細情況,所以風云君對整體業務規模的影響無法具體估量。
暫且撇去這些不談,單看一眼恒申集團2022年659億元的營收,背后顯現是一顆參天大樹,公司底氣立馬就不一樣了。
(注:新浪財經)
02不是別人,正是老熟人上位!
恒申集團與美達股份的關系,可不只同屬化纖行業,實際上兩者還是多年的老熟人!
2020年8月,公司以4,718萬元,受讓陳建龍控制的FIBRANTB.V.所持江門市美達高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25%的股權。
此外,不知道各位老鐵注意沒,在產業鏈上,己內酰胺的下游環節是綿綸6切片等,對應的正是美達股份的主要產品。
實際上,恒豐集團旗下的申遠新材料,就是公司第二大供應商,主要提供原材料己內酰胺。
(注:2022年年報)
據披露,公司近些年向陳建龍旗下公司的采購金額,從2019年的2億增至2021年的5.3億,2022年有所下降為3.3億。
(制圖:市值風云APP)
己內酰胺是公司產品的主要原材料,但其受原油價格波動影響較為明顯。且原材料價格的大幅波動,導致公司產品經常存在跌價的可能。
每年資產減值損失(主要是存貨跌價損失)會吞噬公司較多利潤,其中2019、2022年甚至超過主業利潤,使得本就微薄的利潤更加雪上加霜。
(制圖:市值風云APP)
另外,原材料占切片成本為90%左右,因而,原材料己內酰胺對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22年,公司經營的虧損也與其相關:下半年己內酰胺價格下降,傳導至下游后,產品價格跌幅大于原材料價格跌幅。
若陳建龍成功控制上市公司,一方面其本身有相關產業經營及管理經驗,另一方面,上游原材料供應端或將在穩定性和價格方面受益。
美達股份從事化工化纖行業,5年前,李堅之花重金獲得其實控權。
但在其接手后,未能扭轉公司脆弱的基本面,李老板自身處境也岌岌可危——股權被凍結,淪為失信被執行人。
此時具有產業背景和優良資產的陳建龍,尤如一根救命稻草。
但陳建龍前兩次的出手都以夭折結束,這次呢?是“事不過三”,還是“下次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