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備2022018928號-30 投訴舉報:315 541 185@qq.com
挑戰(zhàn)者,正在加速涌來。
1
【資料圖】
“價格屠夫”
在去年10月下旬降過一輪的基礎上,今年年初,特斯拉繼續(xù)下調價格,Model 3和Model Y的價格分別來到了22.99萬元和25.99萬元,Model 3入門款價格在兩年時間內下降超10萬元。
由此,一場降價風暴席卷車市。
小鵬、蔚來、問界、零跑等新能源車企降幅不一,20萬元-30萬元價格區(qū)間的車型廝殺慘烈。
隨著比亞迪低價車型秦plus首度跌破10萬元,10萬元-20萬元價格區(qū)間的一眾合資品牌也紛紛被這場降價潮危及,其中尤以湖北的東風系最具代表性,在地方政策補貼下,降幅最高達9萬元。
看回引起這場全行業(yè)跟隨降價的特斯拉,其降價背后的成本控制能力,以及未來是否會繼續(xù)降價,恐怕才是競爭對手們最為擔憂的。
按照特斯拉對外事務副總裁陶琳在微博上的說法,特斯拉的成本優(yōu)勢包括但不限于整車集成設計、產線設計、供應鏈管理、以毫秒級優(yōu)化機械臂協(xié)同路線等。
雖然是人家自稱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特斯拉較之其他車企,在成本控制上,確實具有相當?shù)膬?yōu)勢。
據(jù)華爾街日報,有分析師估計,特斯拉最暢銷的汽車在生產方面比競爭對手多出數(shù)千美元的成本優(yōu)勢。
Wolfe Research的一份數(shù)據(jù)顯示,該機構對100名投資者的調查中,92%的人認為傳統(tǒng)汽車制造商無法在成本上與特斯拉匹敵。
在成本控制優(yōu)勢的同時,特斯拉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和迭代,在技術方面也保有相當?shù)膬?yōu)勢。
在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三電系統(tǒng)中的電池方面,特斯拉是全球第一個造出CTB電芯的車企。
而且與后面其他車企造出CTB電芯不同,特斯拉無需在車體框架邊緣加上一層厚重的加強框,并且是第一代CTB電芯就已經實現(xiàn),僅依靠電芯作為整個底盤的單獨承力部件存在。
盡管各方面已然占據(jù)一定優(yōu)勢,特斯拉依舊樂此不疲地繼續(xù)下探降價空間。
馬斯克在2020年就表示,“有信心”在大約三年內制造出一款價值2.5萬美元(約合17.2萬元人民幣)的完全自主的特斯拉車型。
2023年3月2日的特斯拉第一屆投資者日活動上,馬斯克還表示特斯拉將會通過造出更便宜的電動車,推動全球可持續(xù)能源體系的發(fā)展。
那么,不出意外的話,特斯拉今年接下來的主旋律,還是繼續(xù)進行價格下探,以此來賣出更多更便宜的車。
2
爭議
關于特斯拉的降價,也不全是對特斯拉有利的聲音。
也有質疑特斯拉的頻繁降價,是其市場需求疲軟的信號。
按照2022年三季度數(shù)據(jù),特斯拉共生產汽車36.59萬輛,高出交付量2.2萬輛。四季度特斯拉產量再度高于交付量,數(shù)據(jù)顯示,該季度特斯拉生產汽車43.97萬輛,高出交付量3.44萬輛,二者差值進一步擴大。
這對于特斯拉來說并不常見,甚至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特斯拉的汽車是供不應求的,在特斯拉未國產化之前,交車周期甚至在一年以上。
那么為了應對庫存以價換量也就不難理解了。
據(jù)界面新聞1月6日發(fā)文,2022年底,特斯拉上海工廠曾暫停生產汽車一周;路透社報道的一份內部時間表顯示,特斯拉將在1月3日至1月19日期間生產17天,并將在1月20日至1月31日停止電動車生產。
需要注意的是,特斯拉在農歷新年期間延長停產時間并非慣例。盡管特斯拉回應稱相關放假消息并不屬實,但業(yè)界仍擔心于特斯拉面臨的需求挑戰(zhàn)。
其中一個表現(xiàn)就是,特斯拉銷量下降的同時,國內其他新能源車企卻實現(xiàn)了銷量的攀升。
數(shù)據(jù)顯示,2022年,新能源車實現(xiàn)了將近100%的同比增長,上汽、廣汽、東風、吉利、奇瑞等車企在新能源板塊都展示出不錯的表現(xiàn)。
2022年,特斯拉全年累計交付131.39萬輛,同比增長40%,但按照馬斯克的預測的150萬輛銷量目標,實際完成率只有91.33%。比亞迪卻賣出了186.5萬輛。
另外,根據(jù)乘聯(lián)會數(shù)據(jù),12月特斯拉中國銷量環(huán)比下降了44.37%。
此消彼長之下,給特斯拉的降價原因再蒙陰影。
有媒體稱,用戶不買特斯拉的車,卻選擇買別的牌子,更多是特斯拉自身問題,也就是產品力不足。
文中指出,不少機構測算,2022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已經超過30%,顧客的要求已經從單純只考慮價格轉變?yōu)樽非髠€性化需求。
先不說這個結論正確與否,可以確定的是,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競爭確實愈發(fā)激烈了,而且,特斯拉的產品質量問題確實飽受爭議。
2021年4月,特斯拉上海車展一名女子站特斯拉車頂維權的事件,一時引爆了關于特斯拉的質量與安全問題的討論,網上關于特斯拉的風評急轉直下。
不久,新浪財經根據(jù)汽車之家的數(shù)據(jù),計算出特斯拉中國區(qū)的主力車型Model 3的百車故障數(shù)高達236。相當于平均每輛新車在2-12個月內,會發(fā)生2.36起故障。
這個數(shù)據(jù)不僅明顯高于新能源車競品,還遠超同級的燃油車。新浪財經提到,同級的燃油車中,部分車型的百車故障數(shù)更是能控制在50個左右,相當于特斯拉的五分之一。
特斯拉的質量問題,在業(yè)內權威報告美國消費者聯(lián)盟主辦的《消費者報告》中也有所體現(xiàn)。
特斯拉的Model 3和Model 5均被《消費者報告》列為不推薦車型,Model X也曾一度被納入年度最不可靠的十款汽車名單之中。
從媒體報道來看,特斯拉目前已有的質量問題包括但不限于漆面問題、座椅凹痕、安全帶松動、后排座椅沒有固定在底座的重大裝配失誤,以及剎車失靈等問題。
除了品控問題備受爭議,特斯拉復讀機式的售后更是令人詬病。
這個也可以和特斯拉的成本控制關聯(lián)起來,特斯拉幾乎沒有線下銷售點,體驗服務相關的人也相當有限,更沒有相關的培訓。
這樣的好處很明顯,既可以免于中間商賺差價,還極致地減少了人力成本,將精力和成本盡可能多的投入到增加產量上面去,可以說是一門心思賺錢。
但是汽車不同于其他消費品,便宜如五菱宏光那也得上萬,而且是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且涉及人身安全問題的,這必然就需要匹配相應的售后保障體系。
然而特斯拉甚至可以說幾乎沒有設置相關解決問題的人,其副總裁陶琳甚至在上海車展維權事件后說出“決不妥協(xié)”,一時點燃全民火藥桶,引發(fā)輿論危機。
那么網上說的,從特吹到特黑,只隔著一個售后,也不是沒有道理。
3
地位不穩(wěn)?
從面對問題時的強硬態(tài)度來看,特斯拉的自信似乎正在變成自負。
真正的自信本應是抱著客觀的態(tài)度,直面問題,查證過程并予以公示,然后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同時加強自查,減少維權事件的發(fā)生。
但從投資者日特斯拉展示的秘密宏圖第三篇章來看,特斯拉還是一副專注于自己的宏偉目標的形象。
這種放大長板甚至極致偏科的形象攬獲了不少追隨者,但消費者買的不是手辦,而是需要有保障的產品和圍繞產品的服務,如果盲目自信反而會給人一種恃才傲物的印象。
誠然,特斯拉作為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市場的最主要開拓者,成果斐然。
可以說,特斯拉既迎合了全世界對節(jié)能減排的需求,又運用智能化,給予了提高道路利用效率、緩解疲勞駕駛、減少交通事故的市場期許。
不過這背后的先發(fā)優(yōu)勢,也得益于當時美國的大力支持。
據(jù)玩車教授3月21日發(fā)文,一份發(fā)表于2011年的報道指出,特斯拉可以調用Space X火箭公司的資源,而Space X是可以直接調用NASA的科學家的。
文中還指出,Space X火箭公司每年都可以從美國國防部、美國空軍、美國陸軍(包括后來成立的美國太空軍)和NASA手里獲得天量的資金支持,并且至今仍然如此。
這相當于動用美國半個航天工業(yè)的技術力量去幫助特斯拉,也是美國全盛時期的國家能量展現(xiàn)。
注意,現(xiàn)在的美國,與全盛時期還是有一定差別的。換言之,特斯拉的優(yōu)勢地位也要重新考量。
通過優(yōu)厚條件引進特斯拉,在短短5年時間內,我國相關車企,在技術上,以及純電動車的核心供應鏈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飛躍。
引進特斯拉的原因顯而易見,主要就是為了盤活市場,讓供應商先發(fā)展起來,繼而盤活整個產業(yè)。
其中過程,就像當年引進蘋果,也是給國產智能手機崛起創(chuàng)造條件。
特斯拉也相當于是純電車行業(yè)的“黃埔軍校”。
當然,特斯拉在核心的三電系統(tǒng)上的技術儲備依舊很強,但國產三電也在近年來不斷趕超。
電機方面,特斯拉的驅動電機最高轉速、PWM噪音、恒功狀態(tài)轉速乃至初始扭矩等幾乎所有技術領域,都已經被國產車的多合一電機以及電機的繞組結構優(yōu)化全面趕超。
電池方面,雖然特斯拉在電芯材料方面的技術先進性仍處于世界前列,但比亞迪的窄條電芯技術、廣汽的硅負極技術等,在技術先進性上已經強于現(xiàn)在的特斯拉。
電控方面,尤其是電池管理程序上,特斯拉依舊保持著相當領先的優(yōu)勢。特斯拉研發(fā)的電池磨損平衡算法,對比目前全球任何一家車企的相關自研算法,都有著5-6年的技術優(yōu)勢。
據(jù)玩車教授預估,最早到2026年,特斯拉在電芯領域就會完全被國產車超越,在2027年左右(有黑天鵝事件的話可能是2028年),特斯拉最后一個優(yōu)勢項目---電控,也將被國產車趕超。
總的來說,國內的純電動車企基本完成了初期技術積累,隨著國內相關工業(yè)體系和供應鏈的不斷完善,國內車企與特斯拉之間的距離,正在不斷縮小。
而特斯拉的價格屠夫那一套,還能保持多久的效力,就不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