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備2022018928號-30 投訴舉報:315 541 185@qq.com
2023年3月15日 晴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今日值班:黃河 鄭重
時刻夜談第63期
今天,又是一個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提振消費信心”是今年全國消協組織消費維權年的主題。今天的央視3·15晚會,提到的也是“用誠信之光照亮消費信心”,要有消費信心,首先要有一個安全的消費環(huán)境,這樣消費者才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
去年,“科技與狠活”曾一度引發(fā)消費者對食品使用添加劑的關注和擔憂。
什么是“科技與狠活”?源自于某網絡博主在短視頻平臺上對食品加工“內幕”的揭秘,各種不知名的添加劑在一通勾兌下,就能瞬間合成一瓶不含大豆的醬油,一杯不含山楂的山楂果茶,一塊不含牛肉的人工牛排……每一次的勾兌,都號稱是“科技與狠活”的一次次結合,網友在看熱鬧的同時,也陷入了對食品添加劑威脅消費者健康的擔憂。
雖然有輿論認為,這是博主在故意制造噱頭引發(fā)關注,市場上的食品雖然會用到添加劑,但都在國家標準的控制范圍內,無須過度擔憂。但夜談君覺得,“科技與狠活”之所以能引發(fā)關注,折射出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關注度的提升,也反映出了消費者對添加劑的心存芥蒂,如果某些產品逃脫國家的監(jiān)管,濫用、超標使用食品添加劑,勢必會對大眾健康造成傷害。又或者,企業(yè)們在成本控制和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雙重驅使下,將國家標準拿捏得死死的,只要做到不超標即可,長此以往,企業(yè)產品也難以得到高質量發(fā)展。
就在今晚播出的央視3·15晚會上,第一個被曝光的,是記者暗訪安徽幾家稻米生產企業(yè),發(fā)現企業(yè)生產的稻米品牌都標注了泰國香米字樣,但實際上用的卻是本地米,與泰國香米沒有任何關系。不僅僅是產地,一些泰國香米的香味也是另有蹊蹺,如合肥市香王糧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泰國茉莉香米,原料產地顯示為泰國,但公司經理承認這些米同樣與泰國香米沒有任何關系,都是本地米,原本沒有泰國香米的茉莉香味,但大米卻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公司經理告訴記者,香味是用一種香精調配出來的,再通過機器像輸液一樣把香精加到大米里。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明確規(guī)定,不應掩蓋食品本身或加工過程中的質量缺陷或以摻雜、摻假、偽造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劑。
而安徽這幾家公司的這一系列操作,不就是妥妥的“科技與狠活”嗎?如果這樣的“科技與狠活”不下大力氣整治,只會不斷透支消費者的信心。
夜談君認為,要提振消費信心,除了要使民眾有穩(wěn)定的收入能消費,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維護消費者權益,塑造更讓人安心的消費環(huán)境。
但現實中,不少人消費意愿不強,不得不說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過往的消費體驗不佳,遭遇過心靈創(chuàng)傷,有時候甚至是花錢遭罪,從而對某類消費不再那么有消費激情,乃至產生抵觸情緒。
比如就在13日,國內知名編劇李亞玲發(fā)文曝光稱自己在海南陵水縣某碼頭市場購買海鮮,連公平秤都存在貓膩,經過公平秤復秤的3斤花甲帶回家才1.99斤,而且遭遇維權難,因為市場商販不會出具小票,除非將整個購買過程錄制視頻,或者直接請兩名執(zhí)法者一起陪同購買,否則就是“證據不足”,甚至還會被商販倒打一耙,告自己侵權。像這樣的市場,李亞玲下次還敢去嗎?其他消費者還敢去嗎?
消費者花錢本來是一件很簡單快樂的事,但此刻卻要處處戒備商家的侵害行為,甚至還要想辦法與商家斗智斗勇,才能買到自己稱心如意的東西。
公平秤缺斤少兩事件被曝光后,雖然陵水縣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第一時間做出回應稱將成立調查組進行檢定,但終究是亡羊補牢。如果監(jiān)管部門能時刻把工作做在前,嚴格監(jiān)管,不給商販任何短斤少兩的機會,商販本身也能做到誠信經營,共同營造一個讓人安心的消費市場,消費者才能放下芥蒂之心,開心花錢,市場和商家自然也能收獲好口碑、好收益。
消費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今年,中國經濟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了優(yōu)先位置,我們已經看到,隨著超大規(guī)模市場加快復蘇,如果不能更好改善消費環(huán)境,提振消費信心,就會影響民眾的消費品質,影響到消費潛力的釋放,進而會影響到經濟社會發(fā)展大局。
只有少了爾虞我詐,只有商家誠不欺我,只有權力部門監(jiān)管時刻在線,這樣的消費環(huán)境才能讓人安全放心,消費氛圍才能其樂融融,消費者才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這樣必定才能更好釋放消費潛力,為經濟發(fā)展注入更多活力動力。
最后希望,今天是“3·15”,每天都應是“3·15”,今后不再有“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