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備2022018928號-30 投訴舉報:315 541 185@qq.com
(資料圖)
民法將民事主體的權利分為人身權與財產權、絕對權與相對權等。人的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等屬于人身權和絕對權。
法妞網友咨詢:
關于公共場所等特殊主體的安全保障義務有何規定?
馮榮尚律師解答:
承認義務主體對他人之生命、身體和健康等絕對權原則上沒有積極作為義務的前提下,也規定了少量例外情況。我國法律規定的“安全保障義務”或者說德國法上的“社會交往安全義務”就是此等例外之一:某個行為人在與他人的社會交往中,基于自己的行為給他人帶來了潛在的風險,該行為人就有義務實施積極作為行為避免此等風險給他人造成損害。
(1)風險是由于行為人的行為帶來的;(2)行為人實施積極作為行為避免風險造成損害是義務的內容;(3)此等義務不以當事人之間存在合同關系為前提,屬于法律規定的法定義務;(4)哪些主體在什么情況下承擔此等義務由法律加以規定。
馮榮尚律師補充: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條規定,“賓館、商場、銀行、車站、機場、體育場館、娛樂場所等經營場所、公共場所的經營者、管理者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經營者、管理者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經營者、管理者或者組織者承擔補充責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償?!?/p>
安全保障義務所保護的對象與安全保障義務人之間應存在某種關系,《民法典》對安全保障義務的保護對象規定為“他人”,沒有明確具體的范圍,實踐中哪些人屬于保護對象有不同意見,有的認為安全保障義務只能存在一定的法律關系中,安全保障義務是依法產生的;有的認為“合法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參加活動的人”均是安全保障義務所保護的對象;本人認為實踐中哪些人屬于保護對象應結合事發場所、經營者是否盡到合理注意義務以及受害人是否盡到個人注意義務等具體情況判斷。